成语拼音:liù yì jīng zhuàn
成语解释: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传:解释经书的书。泛指古代典籍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夫儒者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六藝經傳
英文翻译:Six arts classics
六:[liù]1.数目。五加一的和。2.工尺谱记音符号之一。相当于简谱的“5”。[lù]用于地名,如六安(在安徽)。
艺:1.技能;技术:工艺。手艺。园艺。艺高人胆大。2.艺术:文艺。曲艺。艺人。3.准则;限度:贪贿无艺。4.姓。
经:[jīng]1.(旧读jìng)织物上纵的方向的纱或线(跟“纬”相对):经纱。经线。2.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经脉。经络。3.经度:东经。西经。4.经营;治理:经商。整军经武。5.上吊:自经。6.历久不变的;正常:经常。不经之谈。7.经典:本草经。佛经。念经。十三经。8.月经:行经。经血不调。9.姓。10.经过:经年累月。几经周折。这件事是经我手办的。经他一说,我才知道。11.禁(jīn)受:经不起。经得起考验。[jìng]织布之前,把纺好的纱或线密密地绷起来,来回梳整,使成为经纱或经线:经纱。
传:[chuán]1.由一方交给另一方;由上代交给下代:流传。由前向后传。古代传下来的文化遗产。2.传授:师传。把自己的手艺传给人。3.传播:宣传。胜利的消息传遍全国。4.传导:传电。传热。5.表达:传神。传情。6.发出命令叫人来:传讯。把他传来。7.传染:这种病传人。8.姓。[zhuàn]叙述历史故事的作品(多用于小说名称):《水浒传》。《吕梁英雄传》。
说到“六艺经传”,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个词有点“古早味”。其实它指的是古代儒家经典中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及其注释。但问题来了:这些两千多年前的学问,和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举个栗子,“礼尚往来”这个成语就出自《礼记·曲礼》,表面是说礼节讲究相互往来,深层却藏着人际关系中“平衡”的智慧——这不正是现代人处理职场社交的底层逻辑吗?
再比如“举一反三”,这个词源自《论语·述而》里孔子教学生的方法。有个学生问:“老师,屋顶漏水怎么修?”孔子不直接回答,反而说:“你先想想土墙裂缝怎么补。”这种启发式教育,放到今天不就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绝佳示范吗?有趣的是,这种教学理念比现代“翻转课堂”早了整整两千多年。
有人可能会问:这些老古董成语用起来会不会很违和?试看这个场景:团队会议上,年轻同事急着推翻旧方案,老前辈却说要“温故知新”(出自《论语·为政》)。乍听像是守旧,细想才懂其中深意——创新若没有对旧经验的消化吸收,就像无根之木难以存活。这比直接说“要尊重历史经验”高明多了。
个人认为,六艺经传里的成语就像文化基因的密码本。比如“克己复礼”常被误解为压抑个性,但换个角度看,它强调的其实是“在尊重社会规则中实现自我”。就像现代人玩电子游戏,只有先理解游戏规则,才能在规则框架下玩出精彩花样。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奇妙共鸣,恰恰证明经典的生命力。
当我们在朋友圈看到“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别急着划走。试着代入现代场景:不会用表情包,怎么在群里接梗?经典提醒我们,任何时代都需要掌握当下的“沟通货币”。只不过春秋时期是《诗经》,今天是短视频语言——本质都是让人在特定语境中准确表达。
最后留个思考题:为什么“教学相长”(《礼记·学记》)这个成语特别适合形容互联网时代的慕课学习?或许答案就藏在那些发弹幕提问的学员和连夜备课的讲师之间。当知识流动变成双向通道,教与学的边界正在模糊,而这正是古人早已预见的教育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