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ōng guī mì jiàn
成语解释:谓多方劝谏。公,公开;密,私下。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桓阶传》:“时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阶数陈文帝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交往
繁体字形:公規密諫
英文翻译:Admonishment in public
公:1.属于国家或集体的(跟“私”相对):公款。公物。公事公办。2.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公分母。公议。公约。3.属于国际间的:公海。公制。公历。4.使公开:公布。公之于世。5.公平;公正:公买公卖。大公无私。秉公办理。6.公事;公务:办公。公余。因公出差。7.姓。8.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公爵。公侯。王公大臣。9.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诸公。张公。10.丈夫的父亲;公公:公婆。11.属性词。(禽兽)雄性的(跟“母”相对):公羊。这只小鸡是公的。
规:1.画圆形的工具:圆规。两脚规。2.规则;成例:校规。革除陋规。3.劝告:规劝。规勉。4.谋划;打主意:规划。规定。5.姓。
密:1.事物之间距离近;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小(跟“稀、疏”相对):密植。稠密。紧密。严密。这一带的树长得太密了。2.关系近;感情好:密友。亲密。3.精致;细致:细密。精密。4.秘密:密电。密谈。密约。机密。保密。5.姓。
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进谏。直言敢谏。从谏如流。
“公规密谏”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其实描述了一种“公开提规则,私下给建议”的智慧。比如在古代,大臣可能会在朝堂上提出明确的政策(公规),退朝后又私下向皇帝补充更敏感的建议(密谏)。这种策略既能维护权威,又能避免当众冲突。
举个职场例子:团队会议上,经理宣布新项目必须按流程推进(公规),但会后单独找有经验的同事说:“流程可以适当灵活,关键是把结果做好。”这就是典型的“公规密谏”——既保证了制度的存在感,又给实际操作留了余地。
有人问:为什么不能直接全公开说?比如皇帝明知某个政策有漏洞,为何不当场指出?其实这和人性有关。公开场合直接否定规则,容易削弱集体信任;而私下沟通既能保全制定者的面子,又能解决问题。就像父母给孩子定规矩时,往往会在严肃声明后悄悄补充一句:“特殊情况可以找我们商量。”
我曾在带团队时深有体会:有次制定加班制度引发不满,后来改成“原则上不鼓励加班,但紧急情况可申请调休”。结果既明确了态度,又用“密谏”方式告诉骨干成员:“真需要时我给你们开绿灯”。这种刚柔并济的方式,反而让规则更容易被接受。
现代社会中,“公规密谏”更像是一种沟通艺术。它提醒我们:刚性制度需要存在,但执行时需要弹性空间。就像交通规则要求红灯停(公规),但救护车闯红灯救人时,交警会灵活处理(密谏)。这种原则与变通的平衡,正是组织运作的润滑剂。
下次遇到需要提意见的场合,不妨试试这个方法——公开场合支持既定规则,私下再补充改进建议。你会发现,比起直来直去的对抗,这种“先搭框架再填细节”的方式,往往能让改变发生得更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