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ōng zhī yú zhòng
成语解释:公:公开;之:代指事物的内容;于:向;众:大众。把事情真相向大家公布。
成语出处: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68回:“曾向玉帝上过条陈,拟把电力公之于众,要使人间负有执法权者,皆可利用吾电,以惩治恶人。”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用于事情等
繁体字形:公之于衆
英文翻译:reveal to the public
公:1.属于国家或集体的(跟“私”相对):公款。公物。公事公办。2.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公分母。公议。公约。3.属于国际间的:公海。公制。公历。4.使公开:公布。公之于世。5.公平;公正:公买公卖。大公无私。秉公办理。6.公事;公务:办公。公余。因公出差。7.姓。8.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公爵。公侯。王公大臣。9.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诸公。张公。10.丈夫的父亲;公公:公婆。11.属性词。(禽兽)雄性的(跟“母”相对):公羊。这只小鸡是公的。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于:1.a)在:她生于1949年。来信已于日前收到。黄河发源于青海。b)向:问道于盲。告慰于知己。求救于人。c)给:嫁祸于人。献身于科学事业。d)对;对于:忠于祖国。有益于人民。形势于我们有利。e)自;从:青出于蓝。出于自愿。f)表示比较:大于。少于。高于。低于。g)表示被动:见笑于大方之家。2.后缀。a)动词后缀:合于。属于。在于。至于。b)形容词后缀:勇于负责。善于调度。易于了解。难于实行。“於”3.姓。
众:1.许多(跟“寡”相对):众多。众人。寡不敌众。众志成城。2.许多人:听众。观众。群众。众所周知。3.姓。
生活中,“公之于众”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将原本隐秘或内部的事情公开。比如,某位明星突然在社交媒体上宣布:“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将过去的健康问题公之于众,希望能鼓励更多人关注身体信号。”这一举动既打破了公众对其私生活的猜测,也传递了积极的社会意义。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人们选择把事情公之于众?答案往往与责任感和信任有关。比如一家食品企业主动公开生产线视频,坦言某批次产品存在瑕疵并召回,这种行为看似“自曝其短”,实则通过透明化操作重建消费者信心。核心在于,公之于众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主动建立信任纽带的过程。
记得刚工作时,团队曾因项目进度滞后引发客户质疑。负责人没有选择遮掩,而是在周报里用红色标注写道:“当前遇到的瓶颈问题,我们决定公之于众,诚邀各位提出建议。”这种坦诚反而激发了跨部门协作的热情。这让我意识到,适度的公开能化被动为主动,将问题转化为共同解决的契机。
但公开的尺度需要智慧把握。就像朋友间分享秘密,若把他人隐私随意公之于众,反而会破坏关系。去年小区业主群就发生过类似事件:有人将邻居的家庭矛盾截图传播,本意是寻求帮助,结果导致当事人遭受网络暴力。这提醒我们,公开的初衷应当包含对他人权益的尊重。
在数字化时代,公之于众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一条朋友圈、一段直播,都能让信息瞬间扩散。但越是如此,越需要思考:这个信息是否经得起阳光下的检验?公开之后是否能产生建设性价值?就像春播的农夫选择把种子撒向沃土而非乱石滩,信息的公开也需要找到合适的土壤。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公开的抉择时,不妨问自己两个问题:这个信息是否具备公共价值?公开的方式是否兼顾各方感受?答案清晰时,公之于众就能成为连接理解的桥梁,而非制造隔阂的高墙。毕竟,真诚的公开就像清晨的阳光,既能照亮角落,也会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