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āng
  • yì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bā fāng hū yìng

成语解释:八方:四面八方。形容各方面互相呼应;彼此配合。

成语出处:毛泽东《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上下串连,八方呼应,以天下大乱、取而代之、逐步实行、终成大业为时局估计和最终目的者,到底只有较少人数。”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形容彼此呼应

繁体字形:八方嘑應

英文翻译:seek responses far and near

八方呼应的意思

八:1.七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姓。

方:1.正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正四边形的六面体。2.正直:品行方正。3.方向;方面:东方。双方。4.办法:千方百计。领导有方。5.地点;地区:前方。方言。6.治病的药单:药方。处方。7.工程上指土、石等堆积一立方米:土方。8.数学上指自乘的积:乘方。9.副词。正在;方才:方兴未艾。如梦方醒。年方十六。10.表示响度级的单位。将声音与一个1,000赫的纯音试听比较,当两者响度被判断为相同时,后者声压级的分贝数即被定为这个声音响度级的方数。旧写作㕫。11.⑪量词。用于方形的东西:一方砚台。两方图章。

呼:1.生物体把体内的气体排出体外(跟“吸”相对):呼吸。呼出一口气。2.大声喊:呼声。欢呼。呼口号。大声疾呼。3.叫;叫人来:直呼其名。一呼百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4.姓。5.形容风声等:北风呼呼地吹。

应:[yìng]1.回答或随声相和:应答。呼应。应对(答对)。应和(hè)。答应。喊他不应。应承。反应(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2.接受,允许,答应要求:应邀。应聘。应考。3.顺合,适合:顺应。适应。应机。应景。应时。应用文。4.对待:应付。应变。应酬。[yīng]1.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应当。应该。应分(fèn)。应有尽有。2.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应皆平定”。3.姓。

成语评论

哎呦,说到“八方呼应”这个成语,你可能会想:这到底是形容啥场面啊?说白了,就是一件事儿一呼百应,四面八方的人都跟着响应。举个接地气的例子——比如社区搞垃圾分类,居委会一喊“大家周末来当志愿者”,结果男女老少齐刷刷报名,连隔壁小区的阿姨都来帮忙,这就叫“八方呼应”。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那这成语只能用在集体活动里吗?”当然不是!比如公司要推新产品,老板刚提了个创意,市场部、技术部、设计部立马联动起来,开会讨论、做方案、画草图,整个团队跟打了鸡血似的。这种“一嗓子喊出去,全员动起来”的场面,不也是典型的“八方呼应”吗?

有意思的是,现在互联网时代让“八方呼应”有了新玩法。你看去年那个网红奶茶店搞线上抽奖,刚在微博发了个活动预告,好家伙,转发量半小时破万,评论区直接被“求中奖”刷屏。这种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的热闹劲儿,简直把成语的现代版演绎得明明白白。

不过话说回来,“八方呼应”这事儿吧,关键还得看“呼应”的质量。就像去年我们小区搞义卖,虽然参与的人多,但有人捐旧书、有人送手工饼干,还有人直接当搬运工。这种各显神通的响应方式,比单纯凑人数有意义多了。所以说啊,响应的人多固然好,但要是能各尽所能、形成合力,那才是真·八方呼应的精髓。

最后提一嘴,这个成语之所以能流传千年,大概就是因为人类社会永远需要这种“一呼百应”的协作精神。不管是古代打仗时的烽火传讯,还是现在微信群里的活动接龙,本质都是靠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八方呼应的造句

  1. 造句 廉政建设必须一策既出,八方呼应,雷厉风行!
  2. 造句 当汶川地震发生时,全国八方呼应,相互支援。
  3. 造句 中国申办奥运的计划一提出,立即八方呼应,群情激奋。
  4. 造句 一个倡议,八方呼应,校园里的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地开展了起来。
  5. 造句 廉政建设必须八方呼应,雷厉风行。
  6. 造句 这项工作涉及面相当广,只有做到有令必行,八方呼应,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7. 造句 他利用自己平日结识的一般烂人,八方呼应,广为结纳。
  8. 造句 采一缕清晨的阳光,两滴清纯的雨露,三朵花的清香,四时风的讯息,五叶草的神奇,六盘山上的灵气,七彩云的绚丽,八方呼应的齐力,汇成你起床时看到的这个信息,祝你久久如意,十分满意!早安!
  9. 造句 这个地区的广大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斗争到处爆发,一处行动,八方呼应,使美帝国主义陷于重重包围之中。
  10. 造句 立秋节气,八月八,送你八个八,八方来财聚福气,八面威风露霸气,八仙过海展神气,八面玲珑得顺气,八斗之才冠今夕,八方呼应得人气,八荣八耻鼓士气,愿你生活创奇迹.立秋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