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uán kē rén ér
成语解释:指父母、配偶、子女都健在的人
成语出处: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多指妇女
繁体字形:全科人兒
英文翻译:General practitioners
全:1.完备;齐全:这部书不全。东西预备全了。棉花苗已出全。2.保全;使完整不缺:两全其美。3.整个:全神贯注。全家光荣。全书十五卷。4.完全;都:全不是新的。不全是新的。他讲的话我全记下来了。5.姓。
科:1.学术或业务的类别:科目。文科。理科。专科。牙科。妇科。2.机关组织系统中按业务划分的单位(级别比处低,比股高):秘书科。财务科。总务处下面分三个科。3.科举考试,也指科举考试的科目:科场。登科。开科取士。4.科班:坐科。出科。5.生物学中把同一目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科,如松柏目分为松科、杉科、柏科等,鸡形目分为雉科、松鸡科等。科以下为属。6.姓。7.法律条文:金科玉律。作奸犯科。8.判定(刑罚):科刑。科罪。科以罚金。9.古典戏曲剧本中,指示角色表演动作时的用语,如笑科、饮酒科等。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儿:1.雄性的:儿马。儿狗。2.后缀(注音作r)。3.名词后缀,主要有下面几种作用。a)表示小:盆儿、棍儿、窟窿儿、小车儿。b)表示词性变化:吃儿、盖儿、卷(juǎn)儿(动词名词化);亮儿、尖儿、零碎儿(形容词名词化)。c)表示具体事物抽象化:门儿、根儿、油水儿。d)区别不同事物:白面—白面儿(海洛因),老家—老家儿(父母和家中其他长辈)。4.少数动词的后缀:玩儿。火儿。参看〖儿化〗。“兒”
“全科人儿”这个词乍一听有点陌生,但它其实像极了我们常说的“多面手”。比如隔壁老张,修得了水管、教得了数学、还能在社区晚会上弹吉他,邻居们总说:“老张真是个全科人儿!”这种评价背后,其实藏着人们对综合能力的认可——但问题来了:什么才算真正的“全科”?是样样都会点皮毛,还是每项都能独当一面?
记得去年公司年会上,新人小王临时顶替生病的同事担任主持,会后经理在群里点赞:“小王不仅能写代码,主持也这么溜,咱们团队就需要这样的全科人儿!”这个例子恰好说明,当代社会更看重跨界能力。就像智能手机既能拍照又能导航,复合型人才往往能在团队协作中起到“万能接口”的作用。
有人可能会问:专注发展单项技能不更吃香吗?其实两者并不矛盾。观察那些顶尖的游戏设计师,他们既懂编程又通美术,这种“全科”恰是创造力的催化剂。就像炒菜需要盐糖酱醋的配合,知识的跨界融合常能催生意想不到的突破。
我曾在创业公司见过两类人:专精型人才像锋利的刀刃,而全科人儿更像瑞士军刀。当项目遇到突发状况时,那个能临时补位做用户调研、又会调试代码的同事,往往能化解危机。这种适应性,在快速变化的职场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
培养“全科”能力不等于盲目贪多。有个有趣的比喻:知识结构应该像榕树,既有深入土壤的主根(专业领域),又有发达的气生根(关联技能)。朋友莉莉就是个典型,作为儿科医生,她专门研究儿童营养学(主根),同时学习儿童心理学和沟通技巧(气生根),这种组合让她在医患沟通中游刃有余。
未来的职业赛场,可能会更青睐“T型人才”——既具备专业深度,又拥有跨界宽度。就像现在流行的斜杠青年,摄影师/咖啡师/自媒体人的多重身份,本质上都是“全科人儿”的现代变体。这种趋势提醒我们: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或许比执着于单一赛道更重要。
说到底,成为“全科人儿”不是要当百科全书,而是培养应对不确定性的工具箱。当新技术不断改写游戏规则时,那些能快速学习、灵活调整的人,就像装上多种适配器的充电宝,总能在变化中找到自己的供电方式。这或许就是这个时代给我们最有趣的挑战,也是最大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