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ào
  • wàng
  • chòu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rù bào wàng chòu

成语解释:鲍鱼:咸鱼。如同进入咸鱼店,时间一长就闻不到它的腥臭味。比喻环境对人的熏染和影响

成语出处:南朝·梁·萧纲《与湘东王书》:“入鲍忘臭,效尤至祸。”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入鮑忘臭

英文翻译:Forget the smell of abalone

入鲍忘臭的意思

入:1.进去。与“出”相对:入场。入冬。2.参加:入伍。入团。3.合乎;合于:入情入理。4.收入:岁入。5.入声。

鲍:1.软体动物,贝壳椭圆形,生活在海中。肉可以吃。贝壳可入药,称石决明。也叫鳆,俗称鲍鱼、鳆鱼。2.(Bào)姓。

忘:忘记:喝水不忘掘井人。这件事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臭:[chòu]1.(气味)难闻(跟“香”相对):臭气。臭味儿。2.惹人厌恶的:臭架子。名声很臭。3.拙劣;不高明:臭棋。这一着真臭。4.狠狠地:臭骂。臭揍一顿。5.(子弹)坏;失效:臭子儿。这颗子弹臭了。[xiù]1.气味:乳臭。空气是无色无臭的气体。2.同“”。

成语评论

入鲍忘臭”这个成语,你听过吗?乍一听可能有点陌生,但它的意思其实很贴近生活。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长期住在海鲜市场旁边,刚开始觉得腥味刺鼻,但住久了居然闻不到了——这就是成语的字面含义:长期处于某种环境后,对原本明显的问题逐渐麻木。

举个职场中的例子:小李刚入职时发现公司流程混乱,同事们经常加班到深夜。他最初很焦虑,总想着“这样下去效率太低了!”可半年后,他自己也开始熬夜处理文件,甚至觉得“大家不都这样吗?”这时候的小李,就像成语里的“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为什么人会产生这种“习惯成自然”的现象?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感官适应”——大脑会过滤重复的刺激,让我们更关注新变化。这原本是进化带来的生存优势,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也可能让我们忽略潜在问题。比如长期忍受伴侣的语言打压,最初觉得痛苦,后来却误以为“这就是正常的相处模式”。

我个人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这种“适应”有时会反向推动环境改变。就像十年前大家默认“加班=勤奋”,如今越来越多人开始质疑这种文化。这说明当集体意识到“臭味”存在时,改变就有了可能性。

如何避免被环境同化?不妨试试“定期抽离法”。就像出差一周后回到家里,突然能闻到厨房残留的油烟味。我们可以通过旅行、阅读不同观点,甚至简单记录每日感受,让自己跳出惯性视角。有个朋友坚持每周写“职场观察日记”,三年后成功转行,她说:“写着写着我突然发现,原来很多痛苦不是必然的”。

环境对人的影响像温水煮青蛙,但保持觉察就像给水里加了温度计。下次当你觉得“大家都这样,可能没问题吧”时,不妨深呼吸三秒,问问自己:“如果换个角度看,这里真的没有‘臭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