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ù mén wèn huì
成语解释:古代去拜访人,先问清楚他父祖的名,以便谈话时避讳。也泛指问清楚有什么忌讳。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孔颖达疏:“‘入门而问讳 ’者,门,主人之门;讳,主人祖先君名,宜先知之,欲为避之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宾语、分句;指尊重别人的习俗
繁体字形:入門問諱
英文翻译:learn about its taboos on going to a friend 's house
入:1.进去。与“出”相对:入场。入冬。2.参加:入伍。入团。3.合乎;合于:入情入理。4.收入:岁入。5.入声。
门:1.房屋、车船或用围墙、篱笆围起来的地方的出入口:前门。屋门。送货上门。2.装置在上述出入口,能开关的障碍物,多用木料或金属材料做成:铁门。栅栏门儿。两扇红漆大门。3.器物可以开关的部分:柜门儿。炉门儿。4.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电门。闸门。球进门了。5.门径:窍门。打网球我也摸着点门儿了。6.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现在指一般的家庭:张门王氏。长门长子。满门。双喜临门。7.宗教、学术思想上的派别:儒门。佛门。左道旁门。8.传统指称跟师傅有关的:拜门。同门。门徒。9.一般事物的分类:分门别类。五花八门。10.姓。
问:1.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情或道理请人解答:询问。问事处。不懂就问。答非所问。2.为表示关切而询问;慰问:问好。问候。3.审讯;追究:审问。问案。首恶必办,胁从不问。4.管;干预:过问。不闻不问。5.向(某方面或某人要东西):我问他借两本书。6.姓。
讳:1.因有所顾忌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讳:隐讳。直言不讳。2.忌讳的事情:犯讳。3.旧时不敢直称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叫讳。也指所讳的名字:名讳。4.姓。
“入门问讳”这个词,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其实它出自《礼记》,原意是去别人家做客时,先问清楚对方的忌讳,避免无意中冒犯。放到今天,可以理解为进入新环境前先了解“潜规则”,避免踩雷。比如刚入职的新同事,主动问领导:“咱们部门开会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这就是典型的“入门问讳”。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大家都很直接了,为什么还要搞这些弯弯绕绕?举个例子就明白了。小王第一次去女友家吃饭,提前问对方父母:“叔叔阿姨有什么饮食禁忌吗?”结果发现阿姨对海鲜过敏,成功避开了带大闸蟹的尴尬。这种提前沟通既显尊重,又能高效解决问题,比事后补救聪明多了。
在跨文化交流中,这个成语更显重要。去年我们团队接待日本客户时,提前查了对方公司的礼仪规范:不主动递名片、交谈时保持1米距离。这些细节若没提前问清楚,很可能让合作泡汤。有时候你以为的“国际通用礼仪”,其实藏着不少文化地雷。
个人觉得,现代社会的“入门问讳”更像是种社交智慧。就像玩新游戏要先看教程关卡,掌握基本规则才能玩得顺畅。不过要注意分寸,别变成过度小心翼翼的“社交恐惧”。比如新人不必追着问二十条注意事项,重点了解核心禁忌即可,其他细节完全可以在实践中慢慢体会。
有个真实案例特别有意思。朋友公司来了位海归实习生,入职当天就问:“咱们办公室午休能放音乐吗?茶水间食物能共享吗?”结果发现这家公司推崇绝对安静,但零食随便吃。这种精准提问既避免打扰同事,又迅速融入了团队氛围。你看,主动问比闷头猜效率高多了。
说到底,“入门问讳”的精髓在于建立有效沟通。它不是要人战战兢兢,而是用最小的成本获取关键信息。就像旅行前查天气,不是怕下雨,而是为了带对装备。下次遇到新环境,不妨试试这个方法,你会发现适应期的坑,其实少了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