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ù hǎi suàn shā
成语解释:①到海底数沙子。喻白费功夫。②又喻用力精勤。
成语出处:明·宋濂《杭州灵隐寺故辅良大师石塔碑铭》:“教秉固当学,若沉溺不返,如入海算沙,徒自困耳。”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入海算沙
英文翻译:Into the sea
入:1.进去。与“出”相对:入场。入冬。2.参加:入伍。入团。3.合乎;合于:入情入理。4.收入:岁入。5.入声。
海:1.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有的大湖也叫海,如青海、里海。2.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人海。火海。3.大的(器皿或容量等):海碗。海量。4.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海棠。海枣。5.极多(后面一般跟“了、啦”等):街上的人可海啦!6.漫无目标地:海骂。她丢了支笔,海找。7.毫无节制地:海吃海喝。8.姓。
算:1.计算数目:珠算。笔算。心算。预算。能写会算。算了一笔账。2.计算进去:明天赛球算我一个。3.谋划;计划:失算。打算。盘算。暗算。算计。4.推测:我算他今天该动身了。5.认做;当做:他可以算一个好学生。你们挑剩下的都算我的。6.算数;承认有效力:他说的不算,还得你说。7.作罢;不再计较(后面跟“了”):算了,别说了。他不愿意就算了吧。8.表示比较起来最突出:我们班里,就算他年纪最小了。9.总算:最后算把这个问题弄懂了。10.姓。
沙:[shā]1.细小的石粒:风沙。防沙林。飞沙走石。2.像沙的东西:豆沙。3.姓。4.(嗓音)不清脆,不响亮:沙哑。沙音。5.沙皇:沙俄。[shà]摇动,使东西里的杂物集中,以便清除:把米里的沙子沙一沙。
“入海算沙”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抽象?其实它形容的是做一件费力却难见成效的事,就像跳进海里数沙子——听起来就让人头皮发麻。比如有人想通过每天抄写100个英文单词来提升口语,结果发现开口还是说不出完整句子,这就是典型的“入海算沙”。
为什么人们会陷入这种低效状态?可能因为急于求成,总想用简单重复的动作代替深度思考。就像用竹篮打水,动作再勤快也装不满水桶。这时候不妨停下来问自己:我是否在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
上周遇到个创业者,他坚持每天拜访50个客户却颗粒无收。当我问他“客户画像是否精准”时,他才意识到自己把时间花在了错误人群身上。这让我想到:方向偏差时,越努力反而离目标越远,就像拿着错误地图的旅人,走得越快迷路越深。
如何避免成为“算沙专业户”?关键要建立效果反馈机制。与其盲目背单词,不如用角色扮演练对话;与其广撒网找客户,不如先做好用户调研。我习惯每周做三次“有效性检查”:当前行动与目标之间是否存在真实关联?这个方法帮我节省了大量无效劳动。
最近读到《精要主义》里有个观点特别应景:更少,但更好。这恰好解释了为什么聪明人都在做减法。与其在沙海中耗尽精力,不如带着筛子寻找金沙——毕竟,真正的价值永远在精准处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