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ù mù zhī bīn
成语解释:幕:帐幕;宾:客人。比喻关系亲近的人或参与机密的人。
成语出处:《晋书 郗超传》:“谢安与王坦之尝诣温论事,温令超帐中卧听之。风动帐开,安笑曰:'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幕僚
繁体字形:入幙之賓
英文翻译:serve as adviser to sb.
入:1.进去。与“出”相对:入场。入冬。2.参加:入伍。入团。3.合乎;合于:入情入理。4.收入:岁入。5.入声。
幕:1.覆盖在上面的大块的布、绸、毡子等;帐篷:帐幕。夜幕。2.挂着的大块的布、绸、丝绒等(演戏或放映电影、幻灯所用的):开幕。闭幕。银幕。3.古代战争时将帅的帐篷;古代将帅或行政长官办公的地方:幕府。幕僚。4.戏剧较完整的段落,每幕可以分若干场:第二幕第一场。看了这幅画,我不禁回忆起儿时生活的一幕来。5.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宾:1.客人(跟“主”相对):外宾。宾至如归。2.姓。
“入幕之宾”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进入帷幕内的客人”,听起来像不像被邀请到VIP包厢看演出?实际上,它用来形容那些能接触到核心秘密或决策层的人。比如《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就是刘备的“入幕之宾”,不仅出谋划策,还能直接参与机密讨论。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普通朋友有什么区别?举个例子,公司里能参加董事会的高管,和只负责执行任务的中层管理者,地位完全不同。前者不仅是“自己人”,还能影响重大决策,这种信任关系才是“入幕之宾”的核心。
现实中,这个成语还能用在哪些场景?比如闺蜜深夜发消息说“这件事我只告诉你”,那一刻你就成了她的情绪“入幕之宾”;或者创业团队中,创始人愿意把股权分配方案提前透露给某个合伙人,这也是一种身份认同。
不过有个问题值得思考:成为“入幕之宾”一定是好事吗?明代严嵩曾是嘉靖皇帝的亲信,最终却因权力过大被清算。这说明亲密关系需要匹配相应的责任,就像现在职场中,知道太多机密反而可能成为负担。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的动态性。今天你可能是圈外人,明天可能因为某个契机成为核心圈的一员。就像打游戏解锁新关卡,关键是要持续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可信度。
下次听到“入幕之宾”时,不妨观察身边哪些人处于这样的位置。他们或许没有显赫头衔,但总能第一时间获取关键信息。这种无形的信任网络,往往比组织结构图更能反映真实的人际关系。
最后留个小问题:如果突然被老板叫进会议室参与机密讨论,你会觉得自己成了“入幕之宾”,还是预感要背锅?识别这种信号的能力,或许就是职场生存的重要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