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ì
  • shēng
  • tá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rù shì shēng táng

成语解释:比喻人的学识技艺等方面有高深的造诣。

成语出处:《孔子家语·弟子行》:“吾闻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盖入室升堂者七十余人,其孰为贤?”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入室升堂

英文翻译:Enter a room and rise

入室升堂的意思

入:1.进去。与“出”相对:入场。入冬。2.参加:入伍。入团。3.合乎;合于:入情入理。4.收入:岁入。5.入声。

室:1.屋子:教室。室内。2.机关、工厂、学校等内部的办事部门:调研室。会计室。3.家;家族:十室九空。宗室。4.家属或妻子:家室。继室。5.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升:1.由低往高移动(跟“降”相对):升旗。上升。旭日东升。2.(等级)提高(跟“降”相对):升级。3.容量单位,符号L(l)。1升等于1000毫升。4.容量单位,10合(gě)等于1升,10升等于1斗。1市升合1升。5.量粮食的器具,容量为斗的十分之一。6.姓。

堂:1.正房:堂屋。2.专为某种活动用的房屋:礼堂。课堂。食堂。3.旧时官府中举行仪式、审讯案件的地方:大堂。过堂。4.用于厅堂名称,旧时也指某一家、某一房或某一家族:三槐堂。5.用于商店牌号:同仁堂(北京的一家药店)。6.堂房:堂兄。堂弟。堂姊妹。7.a)用于成套的家具:一堂家具。b)用于分节的课程,一节叫一堂:两堂课。c)旧时审案一次叫一堂:过了两堂。d)用于场景、壁画等:三堂内景。一堂壁画。8.姓。

成语评论

入室升堂”这个成语源自《论语》,原指学习从入门到精通的阶段,现在多用来形容技艺或学问达到极高的水平。比如一位老木匠教徒弟时可能会说:“你现在只是刚‘入门’,等能独立设计家具,才算真正‘入室升堂’。”这种比喻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和字面上的‘进房间、上厅堂’有什么关系?”其实它巧妙运用了空间递进:就像进屋子要先跨门槛,再穿过前厅才能到主厅一样,任何专业领域都需要从基础开始层层突破。例如科研工作者需要先掌握基础公式(入门),再通过实验积累数据(进阶),最终才能发表突破性成果(升堂)。

现代职场中也能看到这个成语的影子。新媒体运营新人刚开始可能只会排版推送(入门),半年后能策划爆款选题(入室),三年后形成自己的传播方法论(升堂)。这种成长轨迹印证了“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而很多人中途放弃正是因为低估了“升堂”所需的积累周期。

值得思考的是,在追求速成的时代,“入室升堂”是否还有现实意义?我认为它反而更显珍贵。就像最近爆火的AI绘画工具,虽然新手五分钟就能生成图像,但真正能通过参数调试创作出艺术品的,依然是那些理解光影原理和美学逻辑的人。技术可以降低门槛,但专业高度永远需要系统性的攀登。

观察身边那些被称为“行业大牛”的人,他们的共同点不是天赋异禀,而是像登山者那样划分了清晰的成长阶段。有位程序员朋友用三年时间从小白变成架构师,他每年给自己设定“里程碑”:第一年啃透代码规范(入门),第二年主导模块开发(入室),第三年设计整套系统(升堂)。这种阶梯式进步比盲目努力有效得多。

当我们在某个领域遇到瓶颈时,不妨用“入室升堂”的视角重新审视:是基础不够扎实?方法需要优化?还是缺乏突破性的创新思维?这个过程就像解九连环,每个环节的突破都会带来新的可能性。重要的是保持攀登的耐心——毕竟,站在厅堂俯瞰全景的视野,永远值得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