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ù zhǔ chū nú
成语解释:原意是崇信了一种学说,必然排斥另一种学说;把前者奉为主人,把后者当作奴仆。后比喻学术思想上的宗派主义。
成语出处:唐 韩愈《原道》:“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入主出奴
英文翻译:a subjective person who expresses different opinions
入:1.进去。与“出”相对:入场。入冬。2.参加:入伍。入团。3.合乎;合于:入情入理。4.收入:岁入。5.入声。
主:1.权力或财物的所有者,家庭的首脑:主人。物主。失主(失掉财物的人)。当家作主。2.旧时臣子称君王,下级称上级,仆人称家主:君主。主上。3.对事物的意见或认为应当如何处理,决定:主张。主见。主意。主义。4.对事物有决定权力:民主。自主。主持。主宰。主权(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的权力)。5.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主次。主要。主力。主将(jiàng)。6.预示:早霞主雨。7.旧时为死人立的牌位:木主。神主。8.基督教、伊斯兰教对所信仰的神或本教创始人的称呼。9.姓。
出:1.从里面到外面(跟“进、入”相对):出来。出去。出门。出国。出院。2.来到:出席。出场。3.超出:出轨。出界。不出三年。4.往外拿:出钱。出布告。出题目。出主意。5.出产;产生:出煤。出木材。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6.发生:出问题。这事儿出在1962年。7.出版: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8.发出;发泄:出芽儿。出汗。出天花。出气。9.引文、典故等见于某处:语出《老子》。10.显露:出名。出面。出头。出洋相。11.显得量多:机米做饭出饭。这面蒸馒头出数儿。12.支出:出纳。量入为出。13.跟“往”连用,表示向外:散会了,大家往出走。14.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三出戏。15.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显露或完成:看得出。看不出。拿出一张纸。跑出大门。看出问题。做出成绩。
奴:1.旧社会中受压迫、剥削、役使而没有人身自由等政治权利的人(跟“主”相对):奴隶。农奴。2.青年女子的自称(多见于早期白话)。3.像对待奴隶一样地(蹂躏、使用):奴役。
“入主出奴”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但用例子解释就简单了。比如小张是某手机品牌的铁粉,看到别人用其他品牌的手机,他张口就是“这牌子不行,处理器差,系统也不流畅”,可问他具体差在哪里,他却支支吾吾答不上来。这时候就能用“入主出奴”形容他:盲目追捧自己的选择,却不了解事实就贬低他人。
为什么人们容易陷入这种状态?核心问题在于:立场是否会影响我们的客观判断?举个职场案例,市场部老李坚持认为短视频营销是唯一出路,当技术部提议尝试AI工具时,他立刻反驳“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根本没用”。可实际上,老李连AI工具的操作界面都没见过。这种“只认自家田,不看他乡苗”的思维,正是成语批判的狭隘性。
我曾在读书会遇到有趣的现象:古典文学爱好者与科幻小说迷各自组成了小团体。前者觉得“只有唐诗宋词才有文化深度”,后者声称“太空歌剧才是人类想象力的巅峰”。双方辩论时都在引用自己领域的内容,却没人愿意跨出舒适圈去理解对方。这种“圈地自萌”的状态,反而限制了知识获取的广度。
值得思考的是,门户之见是否正在阻碍创新?二十年前数码相机厂商集体抵制手机摄影技术,认为“手机镜头永远达不到专业水准”,结果错过了移动影像革命。反观如今新能源汽车行业,既有传统车企转型,也有新势力入局,不同技术路线反而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升级。可见放下成见的碰撞往往能擦出火花。
有个细节容易被忽略:入主出奴的心态常披着“专业”的外衣。就像健身房里总有人执着于“必须做满12组才能增肌”,其实运动科学早已证明训练质量比数量更重要。保持开放不等于放弃原则,而是用实践检验真理。下次遇到观点冲突时,不妨先问自己:我反对的究竟是对方的错误,还是自己认知的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