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ī
  • ch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rù bù zhī chū

成语解释:支:付出。收入不够支付用度

成语出处: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三》:“本路土瘠民贫……入少出多,往往例于常赋之外,多收加耗,重折价钱,尚且入不支出,公私俱困。”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形容经济困难

繁体字形:入不支出

英文翻译:In and out

入不支出的意思

入:1.进去。与“出”相对:入场。入冬。2.参加:入伍。入团。3.合乎;合于:入情入理。4.收入:岁入。5.入声。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支:1.撑:支帐篷。把苇帘子支起来。他用两手支着头正在想什么。2.伸出;竖起:两只虎牙朝两边支着。支着耳朵听。3.支持:支援。支应。体力不支。乐不可支。疼得实在支不住。4.调度;指使:支配。支使。把人支走。5.付出或领取(款项):支出。支取。支了一笔钱。6.姓。7.分支;支派:支流。支队。支线。支店。8.a)用于队伍等:一支军队。一支文化队伍。b)用于歌曲或乐曲:两支新的乐曲。c)纱线粗细程度的英制单位,用单位质量(重量)的长度来表示,如1磅重的纱线长度中有几个840码,就叫几支(纱)。纱线越细,支数越大。d)用于杆状的东西:一支枪。三支钢笔。一支蜡烛。9.地支。见〖干支〗。

出:1.从里面到外面(跟“进、入”相对):出来。出去。出门。出国。出院。2.来到:出席。出场。3.超出:出轨。出界。不出三年。4.往外拿:出钱。出布告。出题目。出主意。5.出产;产生:出煤。出木材。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6.发生:出问题。这事儿出在1962年。7.出版: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8.发出;发泄:出芽儿。出汗。出天花。出气。9.引文、典故等见于某处:语出《老子》。10.显露:出名。出面。出头。出洋相。11.显得量多:机米做饭出饭。这面蒸馒头出数儿。12.支出:出纳。量入为出。13.跟“往”连用,表示向外:散会了,大家往出走。14.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三出戏。15.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显露或完成:看得出。看不出。拿出一张纸。跑出大门。看出问题。做出成绩。

成语评论

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入不支出”的情况?比如工资刚到手,还完信用卡、付完房租,发现连吃饭的钱都不够用了。这时候我们常自嘲:“这哪是月光族,简直是日光族啊!”这种“收入不够支出”的窘境,其实是很多人正在面对的现实问题。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明明赚得不少,却总感觉钱不够花?”举个例子,小李每月收入8000元,但房租3000、车贷2000、外卖聚餐2000,再加上网购和娱乐消费,月底自然捉襟见肘。这就像往漏水的水桶里倒水——装得再快,也抵不过流失的速度。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我的个人经验是,与其焦虑地数着钱过日子,不如先给消费习惯“做体检”。就像老王家的便利店,发现每月水电费高得离谱后,他换成节能灯泡、调整营业时间,三个月就省出了半年的物业费。这说明控制支出不是要“勒紧裤腰带”,而是找到更聪明的花钱方式。

或许你会质疑:“开源比节流更重要吧?”其实两者就像自行车的两个轮子。认识的小夫妻就很有意思,他们周末把闲置的露营装备租给驴友,用这笔“意外之财”覆盖了孩子的兴趣班费用。这种“让现有资源创造新价值”的思路,比单纯加班赚钱更可持续。

说到底,破解“入不支出”的关键,在于建立对金钱的掌控感。就像种树不能只看今天浇多少水,更要规划未来几年的生长空间。当我们开始用“主动管理”替代“被动应付”,那些看似无解的经济压力,往往会露出新的突破口。毕竟,钱不只是数字,它更是生活选择的投影仪。

"入不支出"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