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dǎng è péng jiān
成语解释:党:袒护;朋:朋比。袒护恶人,勾结坏人。形容与坏人勾结起来干坏事
成语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59回:“其有党恶朋奸,甘为逆羽,杀无赦!”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坏人
繁体字形:黨惡朋姦
英文翻译:Party evil and friend traitor
党:1.政党。在中国特指中国共产党:党校。入党。2.由私人利害关系结成的小集团:结党营私。3.偏袒:党同伐异。4.旧指亲族:父党。母党。5.古代的乡里组织:乡党。
恶:[è]恶劣;坏:恶习。恶意。[wù]讨厌;憎恨(跟“好”hào相对):好恶。深恶痛绝。[ě]1.[恶心](ě·xin)2.有要呕吐的感觉:胃里不舒服,一阵一阵地恶。3.厌恶;令人厌恶:这种丑事,让人恶。你别在这儿恶我了。4.揭人短处,使难堪:他太抠门儿,得找个机会恶恶他。[wū]1.同“乌2”。2.表示惊讶:恶,是何言也(啊,这是什么话)!
朋:1.朋友:良朋。宾朋满座。2.结党:朋比为奸。3.伦比:硕大无朋。4.姓。
奸:1.奸诈:奸笑。奸计。老奸巨猾。2.不忠于国家或君主的:奸臣。3.出卖国家、民族或阶级利益的人:汉奸。内奸。为党除奸。4.自私;取巧:藏奸耍滑。这个人才奸哪,躲躲闪闪不肯出力。5.奸淫:通奸。强奸。
“党恶朋奸”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某地官员和商人私下勾结,用虚假项目套取国家补贴,这种行为就可以形容为“党恶朋奸”——一群人为了私利结成团伙,互相包庇作恶。
为什么人们容易陷入这种状态?比如某公司采购部经理和供应商约定虚报价格,双方按比例分成。表面看是“互利共赢”,实则是将风险转嫁给公司和消费者。这种关系之所以能持续,往往因为参与者都抱着“法不责众”的心态。
如何识别生活中的“党恶朋奸”?观察某个小团体是否频繁出现“一致对外”的情况。比如学校里有几个学生总是一起欺负同学,被发现后互相作伪证;或者社区里某些人联合起来排挤新住户,这些都属于变相的“党恶朋奸”。
有人可能会问:难道团队合作也有问题吗?关键要看目的。如果是科研小组共同攻克技术难关,这叫群策群力;但若是销售团队合谋欺骗客户,这就是典型的“党恶朋奸”。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损害他人或公共利益。
在数字化时代,这种现象出现了新变化。比如网络水军集体刷好评、黑公关散布谣言,这些虚拟空间的协同作恶行为,实际上就是互联网版的“党恶朋奸”。技术放大了作恶效率,但也留下了更多电子证据。
个人认为,预防这类现象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完善监督机制,比如企业建立匿名举报渠道,社区设置议事公开制度;另一方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当有人提议“大家一起做点大事”时,先冷静判断这件事是否符合法律和道德底线。
历史上有个有趣现象:明朝锦衣卫最初是为监督百官设立,后来却演变成最大的利益集团。这说明权力集中的小团体,如果缺乏有效制衡,很容易从监督者变成“党恶朋奸”的主体。这个教训在今天依然值得警惕。
遇到疑似“党恶朋奸”的情况该怎么办?某超市员工发现店长和供货商修改保质期标签,他没有参与而是选择保留证据并向总部反映。这种行为看似“不合群”,实则是维护了更多消费者的健康权益。有时候,保持清醒比盲目从众更需要勇气。
观察社会新闻会发现,很多集体违纪案件都是从“帮个小忙”开始的。就像滚雪球效应,小恶逐渐累积成大恶。这提醒我们:守住第一次拒绝的底线,往往比事后补救更重要。正直的品格就像免疫系统,需要在日常小事中不断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