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uàn niǎo zhī huán
成语解释:疲倦的鸟知道飞回自己的巢。比喻辞官后归隐田园;也比喻从旅居之地返回故乡。
成语出处:晋·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勌鳥知還
英文翻译:Tired birds know how to return
倦:1.疲䷀:困倦。2.厌烦;懈怠:诲人不倦。孜孜不倦。
鸟:[niǎo]1.脊椎动物的一大类,体温恒定,卵生,嘴内无齿,全身有羽毛,胸部有龙骨突起,前肢变成翼,后肢能行走。一般的鸟都会飞,也有的两翼退化,不能飞行。如燕、鹰、鸡、鸭、鸵鸟等都属于鸟类。2.(Niǎo)姓。[diǎo]同“屌”。旧小说中用作骂人的话。
知:[zhī]1.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4.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智慧。
还:[hái]1.表示现象继续存在或动作继续进行;仍旧:十年没见了,她还那么年轻。半夜了,他还在工作。2.表示在某种程度之上有所增加或在某个范围之外有所补充:今天比昨天还冷。改完作业,还要备课。3.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上勉强过得去(一般是往好的方面说):屋子不大,收拾得倒还干净。4.用在上半句话里,表示陪衬,下半句进而推论,多用反问的语气;尚且:你还搬不动,何况我呢?5.表示没想到如此,而居然如此(多含赞叹语气):他还真有办法。6.表示早已如此:还在几年以前,我们就研究过这个方案。[huán]1.返回原来的地方或恢复原来的状态:还家。还乡。还俗。退耕还林。2.归还:偿还。还书。3.回报别人对自己的行动:还嘴。还手。还击。还价。还礼。以牙还牙,以眼还眼。4.姓。
“倦鸟知还”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疲倦的鸟儿知道飞回巢穴”,用来比喻长期在外奔波的人最终渴望回到家乡或熟悉的环境。比如,一个常年出差的白领可能会感慨:“忙了三年没回家,真是‘倦鸟知还’,今年春节说什么也得回去看看爸妈。”这里的“倦”不仅是身体的疲惫,更是一种对归属感的心理需求。
为什么用“鸟”来比喻人?鸟类迁徙和归巢的本能,天然带有“追寻”与“回归”的象征意义。人同样会在经历漂泊后,产生对稳定生活的向往。例如,一位创业者在外打拼十年,最终选择回到家乡开个小店,旁人评价他“倦鸟知还”,既认可他的奋斗,也理解他的选择。
这个成语只能用在“回家”的场景吗?不完全如此。它可以延伸为对“初心”或“本质”的回归。比如一位艺术家在尝试多种风格后重回传统水墨画,评论家可能说:“他的创作终于‘倦鸟知还’,找回了最本真的表达。”这种用法跳脱了地理概念,更多指向精神层面的返璞归真。
现代人还需要“倦鸟知还”吗?在远程办公、数字游民盛行的今天,有人质疑这个成语是否过时。但观察发现,越是流动性强的群体,越容易出现“间歇性归巢”现象——年轻人一边享受自由职业,一边定期回老家“充电”。这恰恰说明,“倦鸟知还”的本质从未改变,变的只是归巢的方式和频率。
我个人认为,这个成语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承认了“疲倦”的合理性。社会常强调“奋斗不息”,但“知还”二字传递出一种智慧:承认极限,选择暂停,反而能让下一次出发更有力量。就像候鸟不会永远停留在南方,人的成长也需要在“离开”与“返回”的循环中完成。
下次当你听到有人说“我想歇歇了”,不妨笑着接一句:“倦鸟知还,挺好的。”这句话里既没有对拼搏的否定,也不含对休息的愧疚,只是平静地接纳了生活本应有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