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ì hé zhī qīng
成语解释:俟:等待。等待黄河变清。比喻期望的事情不能实现。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八年》:“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紧缩式;作谓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俟河之清
英文翻译:wait till the yellow river runs clear water
俟:[sì]等待:俟机出击。一俟安排停当,即行起程。[qí]见〔万(mò)俟〕
河:1.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江河。河流。内河。运河。护城河。一条河。2.指银河系:河外星系。3.(Hé)特指黄河:河西。河套。4.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清:1.洁净;清澄。与“浊”相对:清波。2.清楚;明白:分清敌我。说清道理。3.查点:清仓。4.寂静:清幽。5.尽;完;一点不留:清除。6.不贪污:清廉。7.朝代名(1644—1911)。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女真族努尔哈赤在中国东北部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明亡,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入关,定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年来的君主制度。
提到“俟河之清”这个成语,可能很多人会觉得陌生。它源自《左传》,字面意思是“等待黄河水变清澈”,用来比喻做一件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或者对渺茫结果的过度期待。比如有人问:“我总想着等股市跌到最低点再入场,是不是有点不切实际?”这时候就可以回答:“这就像俟河之清,市场变化瞬息万变,过度追求完美时机反而可能错过机会。”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用黄河水变清来比喻不可能的事?”其实黄河因泥沙含量高,自古以来浑浊是常态。古人观察到“黄河清,圣人出”的传说,但现实中黄河自然变清的概率极低。这种用具体现象表达抽象概念的方式,让成语既生动又有文化底蕴。
举个例子,小明总说:“等我把所有资料看完再开始写论文。”结果资料越积越多,截止日期却越来越近。朋友劝他:“别俟河之清了,先动笔再调整反而效率更高。”这里就形象地说明——追求绝对完美准备反而会成为行动的绊脚石。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有了新解读。比如有人调侃:“等老板主动给我加薪,简直是俟河之清。”这种用法既保留了原意,又融入了职场文化的幽默感。其实换个角度看,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沟通需求,或许结果更理想。
我个人认为,“俟河之清”的智慧在于提醒我们分辨“合理等待”和“无谓执着”的界限。就像农民不会因为担心下雨而永远不播种,我们也要学会在不确定性中把握行动时机。毕竟黄河虽然难清,但灌溉出的土地依然能孕育生命——这或许才是成语留给我们最积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