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ǐ qiāng nòng bàng
成语解释:指使弄刀枪棍棒等兵器,借指习武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9回:“因他会写诸家字体,人都唤他做圣手书生。又会使枪弄棒,舞剑抡刀。”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使枪弄棒
英文翻译:Make the gun stick
使:1.派遣;支使:使唤。使人去打听消息。2.使用:使拖拉机耕地。这支笔很好使。使上点肥料。3.让;叫;致使:办事使群众满意。加强质量管理,使产品合格率不断上升。4.假如。5.奉使命办事的人:使节。大使。公使。特使。学使(科举时代派到各省去主持考试的官员)。
枪:1.长杆上装有金属尖头的冷兵器:红缨枪。标枪。2.通常指口径在20毫米以下,利用火药气体压力抛射弹头的武器。如手枪、步枪、冲锋枪、机关枪和具有特种用途的专用枪。3.形状像枪的器具:焊枪。4.枪替,考试时替别人作文章或答题。
弄:[nòng]1.手拿着、摆弄着或逗引着玩儿:他又弄鸽子去了。小孩儿爱弄沙土。2.做;干;办;搞:弄饭。这活儿我做不好,请你帮我弄弄。把书弄坏了。这件事总得弄出个结果来才成。3.设法取得:弄点水来。4.耍;玩弄:弄手段。舞文弄墨。[lòng]小巷;胡同(多用于巷名):里弄。弄堂。一条小弄。
棒:1.棍子:木棒。炭精棒。2.(体力或能力)强;(水平)高;(成绩)好:棒小伙子。字写得真棒。功课棒。
说到“使枪弄棒”,很多人会联想到古代武侠小说里的侠客,或是武术高手挥动兵器的场景。比如:“张大爷年轻时在武馆学艺,整日使枪弄棒,练就了一身硬功夫。”但这个词只能用来形容练武的人吗?
其实不然。比如职场中,有人形容自己“既要写代码,又要管团队,天天使枪弄棒忙得团团转”。这里用“使枪弄棒”比喻同时处理多种复杂技能,就像同时挥舞不同兵器般需要技巧和协调力。这是否意味着成语的适用范围变广了?
从个人观察看,语言本就是活的工具。现代人用“使枪弄棒”形容多任务处理,既保留了原始意象中“需要技巧”的核心,又赋予了时代特色。比如程序员调试代码时自嘲:“今天又在键盘上使枪弄棒,修了三五个漏洞。”这种用法既有趣又贴切。
有个疑问:为什么用兵器比喻技能?可能因为掌握任何专业能力都需要像习武般下苦功。就像厨师颠勺、画家挥毫,看似轻松的动作背后都是反复练习。这种比喻让抽象的努力过程变得具象化,更易引发共鸣。
最后想到个有意思的例子。有位教乐器的老师说:“教孩子拉小提琴就像教他们使枪弄棒,既要控制力度,又要培养节奏感。”这突破了对成语的传统认知,却精准捕捉到教学过程中手脑并用的特点。语言的生命力,或许就体现在这种灵活运用中。
下次听到有人说自己在“使枪弄棒”,不妨多问一句具体场景。可能会发现,这个词早已跳出武艺的框架,成为形容各类技能修炼的生动表达。毕竟在这个多元时代,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里“舞刀弄枪”,练就独门绝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