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ǐ xìng bàng qì
成语解释:见“使性谤气”。
成语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33回:“连这等一下刚毅不屈的仲由老官尚且努唇胀嘴,使性傍气,嘴舌先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等
繁体字形:使性傍氣
英文翻译:Use one's nature to rely on one's Qi
使:1.派遣;支使:使唤。使人去打听消息。2.使用:使拖拉机耕地。这支笔很好使。使上点肥料。3.让;叫;致使:办事使群众满意。加强质量管理,使产品合格率不断上升。4.假如。5.奉使命办事的人:使节。大使。公使。特使。学使(科举时代派到各省去主持考试的官员)。
性:1.性格:个性。天性。耐性。2.物质所具有的性能;物质因含有某种成分而产生的性质:黏性。弹性。药性。碱性。油性。3.后缀,加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抽象名词或属性词,表示事物的某种性质或性能:党性。纪律性。创造性。适应性。优越性。普遍性。先天性。流行性。4.有关生物的生殖或性欲的:性器官。性行为。性生活。性的知识。5.性别:男性。女性。雄性。雌性。6.表示名词(以及代词、形容词)的类别的语法范畴。语法上的性跟事物的自然性别有时有关,有时无关。如俄语名词有阳、阴、中三性。
傍:1.靠;靠近:船傍了岸。依山傍水。2.临近(指时间):傍晚。3.依靠;依附:傍人门户。
气:1.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气体。2.呼吸:没气了。气厥。气促。气息。一气呵成。3.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气候。气温。气象。4.鼻子闻到的味:气味。臭气。5.人的精神状态:气概。气节。气魄。气派。气馁。6.怒,或使人发怒:不要气我了。气恼。气盛(shèng)。忍气吞声。7.欺压:受气。8.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气功。气血。气虚。9.中医指某种症象:痰气。湿气。10.景象:和气。气氛。气韵(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
“使性傍气”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拆开来看其实很贴近生活。比如孩子因为买不到玩具躺在地上蹬腿大哭,这就是典型的“使性子”;而有人在工作群里突然发火指责同事,可能就是在“傍着怒气”表达不满。这类行为背后藏着什么心理逻辑?
举个例子:小张开会时坚持要修改方案,但说不出具体问题,只是反复强调“必须改”。这时候领导问:“为什么一定要改?”小张突然提高嗓门:“反正不改肯定会出问题!”——这种用情绪代替逻辑的沟通方式,就是“使性傍气”的职场版写照。
为什么人们会选择这种方式呢?其实很多情况下,当事人自己都没意识到情绪已经接管了理智。就像手机快没电时会自动调低亮度,当我们的认知资源不足时,大脑也会切换到更省力的“情绪模式”。这时候说出来的话往往带着火药味,但本意可能只是想强调重要性。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不妨试试“情绪翻译法”。比如朋友因为约会迟到冲你发火,真实的潜台词可能是“我很重视这次见面”。这时候回应“看来这个约定对你特别重要”往往比辩解更有效。这种沟通技巧就像给冒泡的情绪火锅加了个降温垫。
有趣的是,现代心理学中的“情绪粒度”理论恰好能解释这种现象。研究发现,能精准区分“不爽”和“委屈”的人,更少出现情绪失控。这就好比给情绪安装了分类收纳盒,自然不会乱糟糟地混作一团往外倒。
在人际交往中,理解比指责更有建设性。当对方开始“使性傍气”时,或许可以看作是他/她在用特别的方式说“我需要被看见”。就像夜空中炸开的烟花,虽然动静很大,本质上是渴望被注意到的信号。
观察发现,越是亲密的关系中,这种表达方式反而越常见。这有点像家里的旧沙发——知道不会被抛弃才敢放肆。但长期来看,建立更精准的情绪表达习惯,就像给关系账户定期存款,关键时刻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透支。
说到底,情绪管理是场终身修炼。下次感觉自己要“使性傍气”时,不妨先做个深呼吸,给情绪反应留出三秒缓冲期。这个过程就像按下情绪的暂停键,让理性有机会重新上线。毕竟,真正的沟通高手不是没有情绪,而是懂得选择合适的传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