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ó yú qì zhàng
成语解释:伯俞:古代孝子名。形容对父母极为孝顺
成语出处: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毛义捧檄,为亲之存;伯俞泣杖,因母之老。”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孝顺父母
繁体字形:伯俞泣杖
英文翻译:Bo Yu weeping staff
伯:[bǎi]见〖大伯子〗。[bó]1.伯父:大伯。表伯。2.在弟兄排行的次序里代表老大:伯兄。3.姓。4.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三等:伯爵。
俞:[yú]1.文言叹词,表示允许:俞允(原指帝王允许臣下的请求,后在一般书信中用作请对方允许的敬辞)。2.安:“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3.姓。[shù]同“腧”。[yù]1.古同“愈”,更加。2.病愈。
泣:1.小声哭:暗泣。哭泣。泣不成声。2.眼泪:饮泣。泣下如雨。
杖:1.拐杖;手杖:扶杖而行。2.泛指棍棒:擀面杖。拿刀动杖。
嘿,各位看官,今天咱们聊聊成语“伯俞泣杖”到底是啥意思。说白了,这故事讲的是汉朝孝子伯俞挨打时哭了,但他哭的原因可跟一般人不一样!比如,有人可能会写:“伯俞犯错被母亲责打,结果这次他没忍住眼泪,母亲问他为啥哭,他说‘以前挨打疼,现在不疼了,说明您老了’。”这例子够直白吧?
哎,这里头藏着个核心问题:伯俞到底为啥要哭?难道是被打疼了?错!重点在他发现母亲年老力衰,连打人的力气都没了。这眼泪不是委屈,而是心疼母亲衰老。就像现在年轻人发现爸妈手机字调得老大,心里突然一酸——这种情感跨越两千年都没变过!
话说回来,这成语搁现在还能用吗?太能了!比如公司里老前辈批评人时手抖,年轻人要是来句“您这训话力道可比三年前轻多了”,那妥妥是现代版伯俞泣杖啊。不过得注意场合,别把人家真说哭了。
我个人觉着,这故事最妙的是把“孝”字掰开了揉碎了讲。现在总有人说传统孝道过时,但你看伯俞的关注点压根不在“挨打对不对”,而在“我妈身体咋样了”。这种关心才是孝道的核心,比那些表面磕头作揖实在多了。
再琢磨琢磨,古代孝子故事里经常出现体罚情节,这事搁现在肯定不合适。但咱们得学的是那份观察入微的心意,就像现在子女教父母用智能手机,发现他们学得慢了,不是不耐烦,而是意识到该多陪陪他们了——这可不就是新时代的“泣杖”智慧嘛!
最后说句实在话,成语就像压缩饼干,看着硬邦邦的,泡开了全是人生道理。“伯俞泣杖”这四字背后,藏着子女对父母衰老的敏锐觉察,这种情感纽带,别说两千年,再过两千年照样戳心窝子。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