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āng cái láo zhòng
成语解释:伤:耗费;劳:病。既使人劳苦,又浪费钱财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0回:“毕竟鳅船难取胜,伤财劳众枉徒然。”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无益的劳动
繁体字形:伤财劳众
英文翻译:Money and labor
伤:1.人体或其他物体受到的损坏:作战负伤。探伤仪。2.损害:伤筋动骨。伤感情。3.因故得病:伤风。伤寒。伤食。4.悲哀:伤心。悲伤。5.妨碍:无伤大体。
财:1.钱和物资的总称:财产。财物。理财。2.姓。
劳:1.劳动:按劳分配。不劳而获。2.烦劳(请别人做事所用的客气话):劳驾。劳您走一趟。3.劳苦;疲劳:任劳任怨。积劳成疾。4.功劳:勋劳。汗马之劳。5.慰劳:犒劳。劳军。6.姓。
众:1.许多(跟“寡”相对):众多。众人。寡不敌众。众志成城。2.许多人:听众。观众。群众。众所周知。3.姓。
说到“伤财劳众”,可能有人会问:这成语具体指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既浪费钱财,又消耗人力,结果反而得不偿失。比如古代帝王为了修豪华陵墓,征用数十万百姓,导致国库空虚、民怨沸腾——这就是典型的“伤财劳众”。
有人可能会疑惑:这种事现在还存在吗?现代社会中,某些面子工程也能看到类似影子。某城市曾花重金建造巨型雕塑,结果使用率极低,维护费却高得惊人。这种决策既消耗公共资源,又让纳税人承担压力,本质上和古代滥用民力修宫殿并无区别。
那为什么人们还是会做这种事?核心问题在于决策者往往高估短期效益,低估长期代价。有个真实案例:某企业为赶展会工期,让员工连续三周每天加班4小时,结果展台搭建费超支30%,员工病假率却飙升40%。这就像成语里说的,钱花了,人累了,实际回报却不成正比。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个人认为关键在于平衡“目标”与“成本”。就像家里装修,与其跟风装豪华水晶灯,不如先算算电费和维护时间。我曾参与社区改造项目,最初计划全面翻新健身器材,后来通过问卷发现居民更想要遮阳棚,最终用1/5预算解决了80%的需求,这就是把钱和人力花在刀刃上。
有人说“伤财劳众”是历史必然,我却不完全认同。随着大数据和民意调查的普及,决策完全可以更科学。某沿海城市去年通过市民投票决定缩减观景台规模,省下的钱用于增设母婴室和无障碍设施,反而获得更多好评。这说明只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就能减少盲目消耗资源的情况。
下次看到类似现象,不妨多问一句:这些投入真的能创造对应价值吗?就像网购时我们会比价,公共事务决策更需要这种务实思维。毕竟,省下的每一分钱和每一份人力,都可能在其他领域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