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uì
  • jiā
  • má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uì jiā bù máng

成语解释:见“会者不忙”。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回:“强逼我们凿天,人言道:‘会家不忙’,我们别样事倒做过,凿天的斧头却不曾用惯。”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會家不忙

英文翻译:Not busy meeting

会家不忙的意思

会:[huì]1.聚合;合在一起:会合。会齐。会诊。会审。2.见面;会见:会面。会客。昨天没有会着他。3.有一定目的的集会:晚会。舞会。开会。报告会。晚上有一个会。4.某些团体:工会。妇女联合会。5.庙会:赶会。6.民间朝山进香或酬神求年成时所组织的集体活动,如香会、迎神赛会等。7.民间一种小规模经济互助组织,入会成员按期平均交款,分期轮流使用。8.主要的城市:都会。省会。9.时机:机会。适逢其会。10.应当:长风破浪会有时。11.理解;懂得:体会。误会。心领神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12.熟习;通晓:会英文。会两出京戏。13.助动词。表示懂得怎样做或有能力做(多半指需要学习的事情):我不会滑冰。这孩子刚会走路,还不大会说话。14.助动词。表示擅长:能说会道。会写会画的人倒不太讲究纸的好坏。15.助动词。表示有可能实现:他不会不来。树上的果子熟了,自然会掉下来。16.付账:会账。我会过了。17.见〖会儿〗、〖会子〗。[kuài]总计:会计。

家:[jiā]1.“傢”是“家伙”、“家具”、“家什”的“家”的繁体字。2.家庭的住所:回家。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在上海。3.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我找到营部,刚好营长不在家。4.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农家。渔家。船家。东家。行(háng)家。5.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家。画家。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6.学术流派:儒家。法家。百家争鸣。一家之言。7.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上家。下家。公家。两家下成和棋。8.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家父。家兄。9.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野”相对):家畜。家禽。家兔。家鸽。家花。10.姓。[jia]1.后缀。2.用在某些名词后面,表示属于那一类人:女人家。孩子家。姑娘家。学生家。3.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子(qī·zi):秋生家。老三家。[jie]用在修饰语后,相当于“地”、“的”,如“整天家、成年家”。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忙:1.事情多,不得空(跟“闲”相对):繁忙。这几天很忙。忙里偷闲。2.急迫不停地、加紧地做:你近来忙些什么?。他一个人忙不过来。

成语评论

会家不忙”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它其实描述了一种特别实用的生活态度——当人对自己做的事情足够熟悉时,反而显得轻松自如。举个例子,你见过餐厅里颠勺如飞的厨师吗?灶台火苗蹿得老高,他却能一边聊天一边精准地撒调料,仿佛炒菜和呼吸一样自然。这种“不忙”的背后,其实是千百次的重复练习。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越是擅长某件事的人,反而看起来越轻松?答案藏在“熟练”二字里。比如职场中,新人接到项目手忙脚乱,老员工却能迅速拆解任务、分配时间。这不是因为他们天生聪明,而是经历过类似的挑战,知道哪些环节可以优化,哪些风险需要规避。就像拼图高手,早已把图案的规律刻在脑子里。

有个现象很有意思:现代社会总在强调“多任务处理”,但真正高效的人往往显得“单一”。我观察过身边效率最高的同事,他们工作时手机永远反扣在桌面,邮件固定时段集中回复。这种看似“不忙”的状态,其实是通过主动删减干扰项实现的。就像修剪盆栽,去掉杂枝才能让主干长得更挺拔。

再举个运动场的例子。篮球比赛中,关键时刻罚球的球员如果满脸涨红、肌肉紧绷,反而容易失手。而那些深呼吸后从容投球的人,往往保持着日常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这让我想到,所谓的“会家不忙”,本质上是用持续投入换来的选择权——当技术成为本能,注意力就能分配到更重要的决策上。

培养这种能力其实有迹可循。试着把复杂任务拆解成“开关式”操作:就像开车时不需要思考如何踩离合器,我们可以把工作中的高频动作训练成条件反射。有个小窍门是设定“准备动作”,比如写作前先整理参考文献,开会前画好流程图。这些仪式感就像给大脑装上了滑轮组,让重活变得省力。

最后想说,从容从来不是天生的特权。那些让我们惊叹“举重若轻”的场景,拆开来看都是基本功的排列组合。下次遇到看似棘手的任务时,不妨先问自己:这件事的哪部分我已经掌握?哪部分需要刻意练习?找到那个支点,你也能成为别人眼中“会家不忙”的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