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ǎng
  • tó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fá yì dǎng tóng

成语解释:伐:讨伐,攻击。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成语出处:《后汉书 党锢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同“党同伐异”

繁体字形:伐異黨同

英文翻译:To be a pariah

伐异党同的意思

伐:1.砍(树):伐木。伐了几棵树。2.攻打:征伐。讨伐。北伐。3.姓。4.自夸:伐善。不矜不伐(不自大自夸)。

异:1.有分别;不相同:异口同声。大同小异。日新月异。求同存异。2.奇异;特别:异香。异闻。3.惊奇;奇怪:惊异。深以为异。4.另外的;别的:异日。异地。5.分开:离异。异爨(亲属分家)。6.姓。

党:1.政党。在中国特指中国共产党:党校。入党。2.由私人利害关系结成的小集团:结党营私。3.偏袒:党同伐异。4.旧指亲族:父党。母党。5.古代的乡里组织:乡党。

同:[tóng]1.相同;一样:同类。同岁。同工同酬。大同小异。条件不同。同是一双手,我为什么干不过他?2.跟…相同:同上。同前。“弍”同“二”。3.共同:一同。会同。陪同。4.一同;一齐(从事):同甘苦,共患难。我们俩同住一个宿舍。5.引进动作的对象,跟“跟”相同:有事同群众商量。6.引进比较的事物,跟“跟”相同:他同哥哥一样聪明。今年的气候同往年不一样。7.表示与某事有无联系,跟“跟”相同:他同这件事无关。8.表示替人做事,跟“给”相同:这封信我一直同你保存着。你别着急,我同你出个主意。9.表示联合关系,跟“和”相同:我同你一起去。10.姓。[tòng]见〖胡同〗。

成语评论

伐异党同”这个词听起来有点严肃,但现实中其实随处可见。举个职场例子:某部门开会讨论新方案,小李提出一个创意,结果团队里几个老员工立刻反对,理由仅仅是“这和我们之前的做法完全不一样”。他们可能并不是针对方案本身,而是下意识排斥“异类”。这时候,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容易排斥不同声音?

答案可能藏在群体认同感里。就像学校社团招新时,篮球社成员会天然觉得“爱运动的才靠谱”,而文学社觉得“爱读书的更高级”。这种抱团心理能快速建立归属感,但副作用就是容易把“不同”直接等同于“错误”。比如社区微信群讨论垃圾分类,有人建议试点智能垃圾桶,立刻被几位居民扣上“浪费钱”“瞎折腾”的帽子——这种一刀切的否定,就是典型的伐异党同

换个角度想,伐异党同有没有积极面?历史上商鞅变法时,旧贵族激烈反对新政,表面看是守旧派打压创新,但深层也包含着对稳定秩序的维护需求。关键是要区分“反对差异”和“理性讨论”。就像家里装修时,父母坚持用红木家具,年轻人想要北欧风,这时候如果互相指责“老土”或“忘本”,矛盾就会升级;但要是能说“红木显庄重,北欧风更明亮,咱们能不能在配色上找平衡?”结果可能大不相同。

观察网络环境会发现更极端的案例。某明星粉丝群要求“必须每天超话签到”,把偶尔忘记签到的粉丝踢出群聊;游戏论坛里,喜欢某个角色的玩家组团举报批评该角色的帖子。这时候的核心矛盾是什么?其实是安全感缺失——当群体通过排除异己来强化内部认同时,反而暴露了对自身立场的不自信。

我曾在跨部门合作时遇到过有趣现象。市场部同事坚持用传统地推,而我们团队主张短视频营销。最初双方争得面红耳赤,直到有前辈提醒:“你们的共同目标是提升品牌知名度,又不是参加辩论赛。”这句话点醒我们:对抗差异不如利用差异。后来地推物料上印了短视频二维码,线下活动同步线上直播,效果反而翻倍。这让我相信,真正牢固的共识,往往诞生于不同观点的碰撞磨合。

与其纠结“谁对谁错”,不如把差异当作拼图。就像做菜时,酸甜苦辣各有所长,关键是找到合适的配比。下次遇到意见分歧时,不妨先问自己:对方的建议里,是否藏着我看不到的角度?这个思维转换,或许就是破解伐异党同困局的钥匙。

"伐异党同"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