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ìng bù xū xíng
成语解释:指制定的法令必须切实执行。
成语出处:《管子·重令》:“国不虚重,兵不虚胜,民不虚用,令不虎行。”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令不虚行
英文翻译:Command is worth doing
令:[lìng]1.命令。2.使得:令人兴奋。3.美好:令名。4.敬辞。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令兄(称对方的哥哥)。5.时节:冬令。6.古代官名:县令。7.古又同“鸰(líng)”。[líng]1.〔令狐〕2.古地名。在今山西临猗一带。3.复姓。[lǐng]量词。原张的纸五百张为一令。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虚:1.空;空虚:弹不虚发。乘虚而入。2.不符合真实情况:弄虚作假。3.不自满:谦虚。4.害怕;勇气不足:心虚。胆虚。5.副词。白白地:虚度。6.虚弱:气虚。体虚。7.指政治思想、方针、政策等方面的道理:务虚。8.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行:[háng]1.行列:双行。杨柳成行。2.排行:您行几?。我行三。3.行业:内行。同行。在行。懂行。改行。各行各业。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4.某些营业机构:商行。银行。车行。5.用于成行的东西:一行字。几行树。两行眼泪。[hàng]见〖树行子〗。[héng]见〖道行〗。[xíng]1.走:步行。人行道。日行千里。2.古代指路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指旅行或跟旅行有关的:行装。行程。行踪。西欧之行。4.流动性的;临时性的:行商。行营。5.流通;推行:行销。发行。风行。6.做;办:举行。执行。试行。行医。行不通。简便易行。行之有效。7.表示进行某项活动(多用于双音动词前):另行通知。即行查复。8.(旧读xìng)行为:品行。言行。罪行。兽行。9.可以:行,咱们就照这样办吧。算了,把事情说明白就行了。10.姓。
提到“令不虚行”,许多人可能对这个成语感到陌生。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指命令或任务一旦下达,就一定会被有效执行,不会落空。比如公司老板开会时说:“这次项目必须三天内完成,我们的团队一向令不虚行。”这里的潜台词是——大家已经用过去的行动证明了执行力,这次也不会让人失望。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说到做到’有什么区别?”其实核心差异在于侧重点。“令不虚行”更强调系统性,比如军队里上级下达指令后,整个体系能高效运转;而“说到做到”更多指个人的诚信表现。试想一个快递站站长说:“我们保证当日达,从开业至今令不虚行。”这不仅在说员工靠谱,更凸显了整个物流链条的可靠性。
这个成语在现代职场特别有现实意义。记得去年我们部门推行新系统时,主管在动员会上说:“技术部已经做好万全准备,这次升级保证令不虚行。”当时我注意到,这句话既给了团队信心,也无形中增加了责任感。果然在后续实施中,技术团队提前完成了所有预案测试,系统切换比原计划还早了八小时。
有趣的是,“令不虚行”的背后藏着中国传统的管理智慧。它不像“雷厉风行”强调速度,也不似“令行禁止”突出纪律性,而是着重于结果的可预期性。就像老家茶园的负责人常说:“清明前采茶,谷雨前制茶,二十年了从未错过时令,这就是我们的令不虚行。”这种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精准把握,反而比强硬手段更有持久力。
在我看来,当代人理解这个成语时,不妨把它看作是对“靠谱文化”的古典诠释。无论是企业战略落地,还是个人承诺兑现,当别人评价你“做事令不虚行”时,本质上是在认可你建立了可信赖的行为模式。这种评价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或许比单纯的效率或能力更值得追求。
下次制定工作计划时,试着用“令不虚行”的标准要求自己。比如健身计划不要总说“尽量每周三次”,而是改成“每周二四六晚七点准时锻炼”。当这种确定性逐渐成为习惯,你会发现自己不仅赢得了他人信任,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对生活的掌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