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én lái kè qù
成语解释:指礼节性的应酬往来。也指来往客人很多。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零回:“妈妈睡罢,一天到晚人来客去的也乏了,歇歇罢。”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繁体字形:人來客去
英文翻译:People come and go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来: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来往。来宾。来信。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来了。开春以后,农忙来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来。来一盘棋。来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来。何必来这一套?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来?9.未来的:来年。来日方长。10.姓。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黑白桑葚来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来。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来。一觉醒来。说来话长。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客:1.客人(跟“主”相对):宾客。请客。会客。家里来客了。2.旅客:客车。客店。3.寄居或迁居外地:客居。客籍。作客他乡。4.客商:珠宝客。5.顾客:乘客。客满。6.对某些奔走各地从事某种活动的人的称呼:说客。政客。侠客。7.非本地区或非本单位、非本行业的;外来的:客队。客座。客串。8.在人类意识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客体。9.用于论份儿出售的食品、饮料:一客蛋炒饭。三客冰激凌。10.姓。
去:1.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去路。去向。从成都去重庆。他去了三天,还没回来。2.离开:去国。去世。去职。去留两便。3.失去;失掉:大势已去。4.除去;除掉:去病。去火。去皮。这句话去几个字就简洁了。5.距离:两地相去四十里。去今五十年。6.过去的(时间,多指过去的一年):去年。去秋(去年秋天)。去冬今春。7.婉辞,指人死:他不到四十岁就先去了。8.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去”,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来”。9.的“去”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他去听报告去了。10.用在“大、多、远”等形容词后,表示“非常…”,“…极了”的意思(后面加“了”):这座楼可大了去了!。他到过的地方多了去了!⑿去声:平上去入。11.扮演(戏曲里的角色):在《断桥》中,他去白娘子。12.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拿去。捎去。13.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继续等:信步走去(=过去)。让他说去(=下去)。一眼看去(=上去)。
「人来客往」这个词,到底该怎么用?举个例子:周末的社区活动中心总是人来客往,张阿姨忙着招呼邻居,李大爷和棋友下着象棋,孩子们在角落追逐打闹,热闹得像个微型社会。
这时候可能有人问:这成语只能形容物理空间的热闹吗?当然不是!比如线上社群里,消息刷屏、表情包乱飞,虽然大家隔着屏幕,但那种「虚拟的人来客往」反而让距离感消失了。比如小王刚在群里分享旅行照片,立马有人接梗:“你这构图,下次能教教我吗?”——你看,互动感一点不比线下差。
再举个反向案例:老陈的茶馆最近装修改造,暂停营业三个月。往日里茶香四溢的铺子突然冷清下来,街坊们路过时总会嘀咕:“这儿安静得不像话,还是喜欢以前人来客往的样子。”可见这个词不仅能描述现状,还能用来对比今昔变化。
说到这里,可能你会好奇:用这个词要注意什么?我的经验是抓住「动态平衡感」。就像春天的公园长椅,总有人坐下歇脚又离开,但长椅永远不会空着——这种流动中的持续生机,才是「人来客往」的精髓。如果单纯堆砌人数,比如早晚高峰的地铁站,更适合用「熙熙攘攘」来形容。
最后分享个观察:现代人常说“线上社交取代线下”,但每到节假日,高铁站依然挤满归乡旅客。这种真实的人来客往,或许印证了我们对温度感的本能需求。就像上周在便利店,听到收银员对熟客说:“今天咖啡还是老规矩?”这种微小的人际联结,恰是冷冰冰的算法推荐替代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