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én dì liǎng shēng
成语解释:初到一地对当地的人与环境、习俗等不熟悉
成语出处:刘白羽《第二个太阳》第20章:“你到你新的工作岗位上去,人地两生,谈何容易,这不就是困难吗?”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熟悉环境
繁体字形:人地兩生
英文翻译:Man and earth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地:[dì]1.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2.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3.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4.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5.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6.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7.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8.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9.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10.底子:质地。[de]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两:1.“两”和“二”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2.双方:两便。两可。两全其美。两相情愿。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两天再说。他真有两下子。我跟你说两句话。4.姓。5.质量或重量单位,10钱等于1两,旧制16两等于1斤,1两合31.25克;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1两合50克。
生:1.生育;出生:胎生。卵生。生孩子。优生优育。生于北京。2.生长:生根。生芽。3.生存;活(跟“死”相对):舍生忘死。同生共死。4.生计:谋生。营生。5.生命:丧生。舍生取义。6.生平:一生一世。今生今世。7.具有生命力的;活的:生物。生龙活虎。8.产生;发生:生病。生效。惹是生非。9.使柴、煤等燃烧:生火。生炉子。10.姓。11.果实没有成熟(跟“熟”相对,下12.—13.同):生柿子。这西瓜是生的。14.(食物)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夹生饭。生吃瓜果要洗净。15.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生石膏。生铁。16.生疏:生人。生字。认生。刚到这里,工作很生。17.生硬;勉强:生凑(勉强凑成)。生搬硬套。18.很(用在少数表示感情、感觉的词的前面):生怕。生恐。生疼。19.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医生。20.某些副词的后缀,如“好生、怎生”等。
“人地两生”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初到一个陌生环境时的局促感。比如,刚入职的小王第一天到公司,发现同事聊的话题他完全插不上嘴,茶水间的位置也找不到,站在走廊里有点手足无措——这就是典型的人地两生状态。
有人可能会问:“面对人地两生的处境该怎么办?”其实关键在于主动观察。记得我初到南方工作时,完全听不懂当地方言。有天下班后,我默默站在公交站牌前研究路线,被路过的主管发现,他直接掏出手机教我下载本地导航APP。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暂时的局促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
再举个生活化的例子。旅行博主小林分享过她在巴黎迷路的经历:看不懂法文路标,手机又没信号,硬着头皮走进面包店用手势比划着买了个可颂,结果店主热情地给她画了张简易地图。这个场景既展现了人地两生的尴尬,也印证了陌生环境里往往藏着意外惊喜。
从个人经验来看,人地两生的阶段其实是成长的加速器。去年团队空降的新项目经理,头两周开会时总在笔记本上疯狂记录行业术语。但三个月后再看,她已经能精准指出项目卡点所在——这种快速适应能力,恰恰是在人地两生的压力中锻炼出来的。
换个角度思考,现代社会流动性这么强,谁还没经历过几次人地两生呢?重要的是把这种经历转化为探索的动力。就像上周刚搬来我们小区的张阿姨,虽然现在还分不清垃圾分类点的位置,但已经通过广场舞认识了六个新朋友。你看,陌生环境反而成了拓展社交圈的契机。
下次当你身处陌生环境感到不安时,不妨告诉自己:此刻的手忙脚乱,正在为未来的从容不迫积蓄能量。毕竟那些最鲜活的人生故事,往往都始于人地两生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