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ù bō tòng chuāng
成语解释:比喻互揭阴私。
成语出处:《醒世缘弹词》第十回:“潘大娘说林老太婆的媳妇结识戏子,林老太婆说潘大娘偷和尚,彼此互剥痛疮。”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相互揭短
繁体字形:互剥痛瘡
英文翻译:Sores of mutual exfoliation
互:1.“互”一般直接修饰单音节动词,修饰双音节动词只用于否定式。2.姓。
剥:[bāo]去掉外面的皮或壳:剥花生。剥皮。[bō]义同“剥”(bāo),专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如剥夺,生吞活剥。
痛:1.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头痛。肚子痛。伤口很痛。2.悲伤:悲痛。哀痛。3.尽情地;深切地;彻底地:痛击。痛骂。痛歼。痛饮。痛下决心。
疮:1.皮肤或黏膜发生溃疡的病。2.外伤:金疮(旧指刀枪箭矢造成的伤)。
“互剥痛疮”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两个人互相揭对方的短处,把彼此的“伤疤”硬生生撕开,结果两败俱伤。比如,同事A和同事B因为工作失误互相甩锅,A说“你上次报表数据都算错”,B立刻反驳“你还不是上个月搞砸了客户会议”,最后谁也没解决问题,反而让关系更僵。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人总喜欢互相伤害呢?”其实,这往往是因为情绪盖过了理智。比如家庭争吵中,夫妻俩从讨论“谁没倒垃圾”升级到翻旧账,说对方“从来不关心孩子”“工资低还乱花钱”。这时候,问题本身早被抛在脑后,只剩下攻击和防御。
历史上有没有类似的例子?还真有。战国时期,六国本可以联合抗秦,却因为互相猜忌、拆台,最终被逐个击破。这就像一群人被困在漏水的船上,不忙着补洞,反而指责别人划桨姿势不对,结果大家一起沉船。
我觉得这种现象背后藏着人性的弱点。人在被攻击时,本能会想“反击回去”,但这样只会陷入恶性循环。就像两棵缠在一起的荆棘,越挣扎扎得越深。如果能先冷静三秒,问问自己“这样争论有意义吗”,很多矛盾其实能找到更好的解法。
生活中遇到互剥痛疮的情况怎么办?有个小技巧:试着用“事实+感受”代替指责。比如不说“你总是迟到”,而是说“这周三次会议迟到,让我担心项目进度”。这样既点明问题,又给对方留了台阶。毕竟,没人喜欢被当众扒开伤口,但谁都愿意被尊重着解决问题。
说到底,互剥痛疮的本质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当人们害怕承认错误时,就会用攻击别人来转移视线。但真正聪明的人会明白:合作不是比谁更惨,而是互相补足短板。就像老话说的,与其互相泼脏水,不如一起打把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