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ǎi cài qiú yì
成语解释:比喻争多嫌少。
成语出处:《高士传·严光》:“买菜乎?求益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斤斤计较
繁体字形:買菜裘益
英文翻译:be calculating and unwilling to make the smallest sacrifice
买:1.购买;拿钱换东西。与“卖”相对。2.用金钱或其他手段拉拢:收买。买通。
菜:1.供作副食品的植物:菜市。白菜。菠菜。野菜。蔬菜。面有菜色。2.主食以外的食品:菜牛。菜畜。菜肴。菜谱。名菜。
求:1.请求:求救。求教。求您帮我做一件事。2.要求:力求改进。精益求精。生物都有求生存的本能。3.追求;探求;寻求:求学问。实事求是。刻舟求剑。不求名利。4.需求;需要:供求关系。供过于求。5.姓。
益:1.好处(跟“害”相对):利益。公益。权益。受益不浅。2.有益的(跟“害”相对):益友。益鸟。益虫。3.姓。4.增加:增益。延年益寿。5.更加:多多益善。精益求精。
“买菜求益”这个成语听起来和日常生活有关,但具体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它指的是在琐碎小事上过分计较,反而忽略了更大的利益。比如有人为了省两块钱和菜贩讨价还价半小时,最后耽误了重要的会议——这就是典型的“买菜求益”。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人们容易陷入这种陷阱?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损失厌恶”:人们对失去1块钱的痛苦,往往大于获得1块钱的快乐。当眼前的小利益触手可及时,大脑会不自觉地放大它的重要性。就像网购时为了凑满减,多买三件不需要的商品,看似省了运费,实则花得更多。
工作中也能看到类似现象。某同事反复修改PPT配色却忽略整体逻辑,汇报时被领导批评“抓不住重点”。这让我想起大学时期,室友通宵优化作业排版格式,最后反而没时间检查计算错误导致挂科。过度关注细枝末节,本质是对核心问题的逃避。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有个简单方法:设置“时间价值标准”。比如我的时薪是100元,那么花费20分钟纠结5元差价的事就是不划算的。当我们把隐形成本可视化,选择就会变得更清醒。就像买菜时,与其计较葱姜蒜的零头,不如把精力用在挑选更新鲜的食材上。
真正聪明的人都在培养“抓大放小”的能力。就像投资大师巴菲特说的:“海水退潮时才知道谁在裸泳。”把注意力放在影响未来的关键变量上,那些短期的小得失,自然会变得无关紧要。下次遇到需要决策的事,不妨先问问自己:这件事五年后还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