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éng
  • z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chéng dí zhī xì

成语解释:乘:趁;隙:裂缝。利用敌人的空子

成语出处:毛泽东《论持久战》:“自古无不犯错误的将军,敌人之有岔子可寻,正如我们自己也难免出岔子,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战争或斗争等

繁体字形:乗敵之隙

英文翻译:exploit the enemy's mistakes

乘敌之隙的意思

乘:[chéng]1.骑;坐(交通工具):乘马。乘车。2.趁;就着:乘便。乘隙。3.运算方法之一。最简单的是一个数使另一个数变成若干倍的数的运算。4.佛教的教理和教派:大乘。小乘。[shèng]1.量词。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为一乘:千乘之国。2.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后泛指一般史书:史乘。野乘。

敌:1.有利害冲突不能相容的:敌人。敌军。2.敌人:仇敌。残敌。分清敌我。3.对抗;抵挡:所向无敌。寡不敌众。4.(力量)相等的:匹敌。势均力敌。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隙:1.缝隙;裂缝:墙隙。门隙。云隙。2.(地区、时间)空闲:隙地。空隙。农隙(农闲)。3.漏洞;机会:无隙可乘。4.(感情上的)裂痕:嫌隙。有隙。

成语评论

提起"乘敌之隙"这个成语,很多人会联想到古代战场上的谋略。但你知道吗?这个诞生于《孙子兵法》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同样闪烁着光芒。比如某手机品牌抓住竞争对手系统卡顿的槽点,在广告中突出自家产品的流畅性,这就是典型的"乘敌之隙"——瞄准对方的薄弱环节发力。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说发现对手漏洞比自身蛮干更重要?这就像两棵相邻生长的树,与其拼命往高处蹿,不如找准对方枝叶稀疏处争取更多阳光。某国产汽车品牌就是观察到国际大牌忽视环保内饰材质,转而专注研发可回收材料,既化解了环保组织的质疑,又开辟了新市场。

在体育竞技中这个策略尤为明显。还记得某届奥运羽毛球决赛吗?选手A发现对手B总在连续扣杀后重心不稳,故意多次放高球诱使对方起跳,待其落地瞬间突然改打网前球。这种战术调整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敏锐观察和快速决策能力。

但我想特别说明的是,乘敌之隙不等于投机取巧。就像老茶农修剪茶树,既要剪去病弱枝条,更要培育主干生长。某新兴咖啡连锁品牌虽然抓住行业龙头定价过高的痛点推出平价产品,但同步建立了独特的社区运营体系,这才是可持续的竞争策略。

观察身边你会发现,这个成语其实每天都在上演。小区门口两家水果摊,当甲店总在傍晚缺货时,乙店就特意延长灯光照明时间,把当季水果摆在最显眼位置。这种见缝插针的智慧,既需要眼观六路的洞察力,更考验快速反应的执行力。

值得注意的是,运用这个策略时要避免陷入"找茬思维"。就像有经验的园丁不会只盯着杂草,而是会同时给花木施肥。某科技公司在揭露同行数据安全隐患时,同步公开了自己的隐私保护白皮书,这种攻守兼备的做法,既彰显专业度又树立了行业标杆。

说到底,乘敌之隙的本质是建立动态竞争意识。它提醒我们既要像雷达般扫描环境变化,又要像工匠般打磨自身优势。当你在生活中发现某个服务漏洞或产品缺陷时,不妨想想:这是否蕴含着改进与超越的契机?机会往往就藏在这些细微的缝隙里。

乘敌之隙的造句

  1. 造句 善于乘敌之隙,方能进取,尤须知己之隙毋为敌乘.
  2. 造句 因此我们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
  3. 造句 ***指出,自古无不犯错误的将军,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4. 造句 是指如何使用避人耳目的藏身方法,以达到乘敌之隙的目的。
  5. 造句 "须知任何高明的敌军指挥员,在相当长时间中,要不发生一点过失,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

"乘敌之隙"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