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ǔ dǐng jué dòu
成语解释:举:抬起;绝:折断;脰:颈项。双手举起鼎而折断颈项。比喻力小不能胜任
成语出处:梁启超《中国国债史》:“今日我辈对于此国债问题当何如?将一惟政府所指派而唯唯负担,莫敢辞乎?举鼎绝脰之患,恐遂不免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比喻能力小,不能负担重任
繁体字形:举鼎绝脰
英文翻译:Holding the tripod
举:1.往上托;往上伸:举重。举手。高举着红旗。2.举动:义举。壮举。一举一动。一举两得。3.兴起;起:举义。举兵。举火。4.生(孩子):举一男。5.推选;选举:推举。举代表。公举他做学习组长。6.举人的简称:中举。武举。7.提出:列举。举一反三。举个例子。8.全:举座(所有在座的人)。举国。举世。9.姓。
鼎:1.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2.比喻王位、帝业:定鼎。问鼎。3.大:鼎力。鼎言。4.锅。5.姓。6.正当;正在:鼎盛。
绝:1.断:隔绝。络绎不绝。2.穷尽;净尽;没有出路的:绝望。弹尽粮绝。绝境。3.副词。1.极:绝大多数。绝妙。2.全然;绝对:绝无其事。4.独一无二的:绝技。5.气息中止;死亡:气绝。悲痛欲绝。6.绝句:七绝。
脰:脖子;颈。
“举鼎绝脰”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冷门,但它背后藏着一个生动的警示故事。想象一下,有个力气不大的人非要举起千斤重的鼎,结果力气不够,反而伤了自己——这就是成语的字面意思。那它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咱们先看几个例子。
比如职场里,有个刚毕业的年轻人一入职就主动接下三个项目,拍着胸脯保证“绝对没问题”。结果连续熬夜加班,最后项目没完成,自己累到住院。同事摇摇头说:“这不就是举鼎绝脰吗?有多大碗吃多少饭啊。”这里的问题核心在于:为什么人们总想挑战明显超出能力的事?或许是因为急于证明自己,或是被外界的期待推着走。
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朋友小张看到别人炒股赚了钱,立刻抵押房子冲进股市,结果遇到市场波动,血本无归。家人气得直叹气:“早劝你别举鼎绝脰,现在连住处都搭进去了。”这时候你会发现,高估自己+低估风险的组合,往往是悲剧的导火索。
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个成语也不是完全否定挑战精神。就像登山者不会因为珠峰危险就放弃攀登,但他们会做足训练、带齐装备。关键区别在于:是否清楚自己的极限在哪里?是否有应对失败的预案?我见过真正聪明的人,他们也会“举鼎”,但会先试着举哑铃,再举杠铃,最后才挑战大鼎。
现在社交媒体上常看到“挑战不可能”的励志故事,这让很多人产生错觉,以为“只要够拼就能成功”。但现实中,老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可能更实在。与其盲目追求高难度目标,不如学学《孙子兵法》里的智慧:“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先评估实力再行动,反而走得更稳当。
下次遇到看着诱人却超出能力的机会时,不妨先问自己两个问题:这件事失败的最坏结果是什么?我手上有没有应对风险的筹码?想明白了这些,或许就能在勇敢和鲁莽之间找到那条微妙的分界线。毕竟,真正的成长不是靠折断脖子证明力气,而是用适合自己的节奏稳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