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ǔ shí zhī jiǔ
成语解释:列举出的十件事情中,通晓的就有九件。比喻学识渊博。
成语出处:唐 张说《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神道碑》:“圣人之所志,闻一而反三;君子之所能,举十而知九。”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学识
繁体字形:舉十知九
英文翻译:Ten to one
举:1.往上托;往上伸:举重。举手。高举着红旗。2.举动:义举。壮举。一举一动。一举两得。3.兴起;起:举义。举兵。举火。4.生(孩子):举一男。5.推选;选举:推举。举代表。公举他做学习组长。6.举人的简称:中举。武举。7.提出:列举。举一反三。举个例子。8.全:举座(所有在座的人)。举国。举世。9.姓。
十:1.九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达到顶点:十足。十分。十成的把握。3.姓。
知:[zhī]1.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4.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智慧。
九:1.八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从冬至起每九天是一个“九”,从一“九”数起,二“九”、三“九”,一直数到九“九”为止:数九。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九尽寒尽。3.表示多次或多数:九霄。九泉。三弯九转。九死一生。4.姓。
“举十知九”是啥意思?简单说,就是能从一件事推出其他九件事,形容人脑子转得快、联想能力强。比如同事说“我最近开始学编程”,你立刻接话:“看来要转行做程序员了?下次帮我修电脑啊!”——这种见微知著的反应,就是举十知九的生动体现。
为什么这个能力重要呢?想象你去面试,面试官问“如何处理客户投诉”,你不仅能说标准流程,还能补充:“其实投诉背后常隐藏产品改进机会,比如上个月我们根据用户反馈优化了APP界面。”这种拓展性回答,比照本宣科更能展现思维深度。
成语在生活中的妙用比比皆是。邻居抱怨孩子沉迷游戏,你可以说:“教育就像放风筝,线太紧会断,太松会飞走。”用比喻化解焦虑,比直接说教有效得多。这种语言智慧,正是举十知九的实践应用。
有人担心“想太多会累吧?”其实思维肌肉越练越强。就像健身初期举铁会酸痛,但坚持三个月后,处理复杂工作明显更游刃有余。我有个设计师朋友,每天强迫自己从地铁广告里找三个设计灵感,两年后成了公司创意总监。
怎么培养这种能力?试试“三分钟联想训练”:看到咖啡杯,先想材质工艺,再想咖啡贸易链,最后想到哥伦比亚种植园的气候变化。这种思维体操,比刷短视频更能激活大脑皮层。
职场中的举十知九更显价值。领导说“要加强部门协作”,聪明员工会立即想到:是否需要建立共享文档?是否需要组织跨部门团建?甚至预判到可能需要采购新的协作软件。这种前瞻性思维,往往能让人在职场快车道上抢跑。
不过要注意适度原则。有次我帮朋友分析租房合同,从违约金条款联想到房屋结构安全,最后扯到小区物业的上市计划,结果被吐槽“脑洞开太大”。所以说,举十知九要像做菜放盐——太少没滋味,太多会齁嗓子。
教育领域尤其需要这种能力。当孩子问“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优秀家长不会直接给答案,而是反问:“你觉得和阳光有关系吗?还记得三棱镜实验吗?”这种引导式对话,比标准答案更能培养探索精神。
最后送大家个思维工具:遇到任何信息时,强迫自己说出三个不同维度的延伸点。坚持21天,你会惊讶发现,看世界的角度竟然多了好几扇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