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ín nàn bù kǒng
成语解释:临:到;难:灾难;恐:恐惧。遇到危难,一点也不惧怕。
成语出处:《韩非子 说疑》:“夫见利不喜,上虽厚赏无以劝之,临难不恐,上虽严刑无以威之,此之谓不令之民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人沉着、冷静
繁体字形:臨難不恐
英文翻译:Fear not
临:1.靠近;对着:临街。临河。背山临水。居高临下。如临大敌。2.来到;到达:光临。莅临。身临其境。双喜临门。3.临近;临到(某一行为发生的时间),含有将要、快要的意思:临睡。临毕业。这是我临离开北京的时候买的。4.照着字画模仿:临摹。临帖。临画。临得挺像。5.姓。
难:[nán]1.不容易,做起来费事:难处。难度。难点。难关。难熬。难耐。难产。难堪。难题。难以。难于。困难。畏难。急人之难。2.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难免。难为。难保。难怪。难倒(dǎo)。难道。难能可贵。3.不好:难听。难看。[nàn]1.灾祸,困苦:难民。灾难。遇难。逃难。殉难。患难。遭难。避难。排扰解难。2.仇怨:排难解纷。3.诘责,质问:发难。非难。责难。[nuó]古同“傩”。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恐:1.害怕;畏惧:恐慌。惊恐。有恃无恐。诚惶诚恐。2.使害怕:恐吓。3.恐怕:恐难胜任。他不出席恐有原因。
什么是"临难不恐"?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面对危难不慌张,但它的内涵远不止于此。想象你在登山时突遇暴雨,同行者都在慌乱中丢失装备,而你冷静观察地形后找到了避雨山洞——这就是临难不恐的生动写照。
有人会问:保持镇定真的有用吗?2020年东京奥运会体操赛场上,选手唐茜靖在平衡木出现失误时,没有像多数人预想的那样慌乱,反而以更精准的动作完成后续表演,最终逆袭夺牌。这个案例说明,临危不乱不仅能止损,还能创造转机。
现实中,我们该如何培养这种品质?我观察发现,经历过系统急救训练的人,在面对突发事故时往往表现得更为镇定。就像消防员的日常演练,通过模拟真实危机场景,将应对策略转化为肌肉记忆。这提示我们:专业训练和预案准备是锻造冷静心态的重要途径。
有人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这种品质。我深以为然。当代人面对的信息过载和职场压力,本质上都是新型"危难"。去年公司服务器遭黑客攻击时,技术主管没有急着甩锅,而是立即启动备用系统,同时安抚团队情绪。这种数字化时代的临难不恐,展现的是对复杂问题的拆解能力。
有趣的是,临难不恐不等于完全消除恐惧。神经科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感能提升专注力。就像优秀的主持人虽然会紧张,但能将其转化为表达感染力。关键是要像冲浪者驾驭海浪那样,学会与压力共处而非对抗。
在团队协作中,这种品质会产生涟漪效应。当领导者能镇定应对突发状况时,团队成员往往会被这种气场感染,形成集体抗压能力。这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初创公司能在市场动荡中逆势成长——核心不在于规避风险,而在于转化危机为机遇的集体心智。
说到底,临难不恐的本质是认知重构。把"危"视为"机"的前奏,把"难"看作成长的阶梯。这种思维转换如同给心灵安装了减震器,让我们在颠簸的人生路上保持平稳前行。当意外来敲门时,或许我们可以试着说:"欢迎光临,我已等候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