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iǎng liǎng sān sān
成语解释:①谓三两为群。②形容稀疏。
成语出处: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上卷:“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两相抵。”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状语;形容数目不多
繁体字形:兩兩三三
英文翻译:in twos and threes
两:1.“两”和“二”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2.双方:两便。两可。两全其美。两相情愿。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两天再说。他真有两下子。我跟你说两句话。4.姓。5.质量或重量单位,10钱等于1两,旧制16两等于1斤,1两合31.25克;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1两合50克。
两:1.“两”和“二”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2.双方:两便。两可。两全其美。两相情愿。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两天再说。他真有两下子。我跟你说两句话。4.姓。5.质量或重量单位,10钱等于1两,旧制16两等于1斤,1两合31.25克;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1两合50克。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提到“两两三三”,你可能会想到街头巷尾零零散散的人群,或是聚会时大家随意扎堆聊天的场景。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它和“三五成群”有什么区别?咱们先从一个生活例子说起。
放学铃声刚响,学生们背着书包两两三三走出校门。有人蹲在路边系鞋带,有人围着小卖部买零食,还有人边走边讨论今晚的作业——这时候用“两两三三”就特别形象,既不是乌泱泱一大片,也不是完全孤零零的个体。这种用法和“三五成群”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分散的、不集中的状态,后者更侧重小群体的聚集。
有人问,这个成语只能用来描述人吗?其实不然。周末的湿地公园里,野餐垫两两三三铺在草坪上,就像打翻的颜料盒洒落的色块。这样的画面既传递出轻松惬意的氛围,又不会让人觉得场地拥挤。个人觉得这个成语的妙处在于,它自带“留白感”,给想象空间留有余地。
工作中也能找到它的用武之地。比如项目组刚完成头脑风暴,同事们两两三三回到工位,有的还在走廊比划着新点子,有的已经打开电脑开始整理文档。这种用法既展现了工作节奏的变化,又暗示着协作与独立思考的平衡。我常观察办公室这类动态,发现保持适度的分散状态反而能提升整体效率。
疫情期间有个反例值得注意:原本应该错峰取餐的食堂,如果总有人两两三三聚在取餐口聊天,这就变成了防疫漏洞。这时候成语的用法就带上了警示意味,提醒我们看似随意的聚集也可能暗藏风险。语言就像变色龙,语境不同传递的情绪也大不一样。
下次看到广场上放风筝的人群,或是地铁站前等待共享单车的上班族,不妨在脑海里给这些画面配上“两两三三”的注解。这个充满画面感的成语,就像生活长卷中灵动的点缀,既描摹着人间烟火,也丈量着社交距离的微妙尺度。类似的表达还有很多,比如“七零八落”或“稀稀拉拉”,每个词语都在用数字魔法勾勒不同的空间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