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ī lái xiàn qù
成语解释:比喻纠缠连挂。
成语出处:《朱子全书·论语》:“但颜子得圣人说一句,直是倾肠倒肚是了,更无许多廉纤缠绕,丝来线去。”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往来密切
繁体字形:絲來綫去
英文翻译:tangled and invovled endlessly
丝:1.蚕吐的像线的东西,是绸缎的原料。2.像丝的东西:粉丝。尼龙丝。3.形容极小,细微:丝毫。一丝不苟。4.市制长度、质量单位。10丝为1毫。
来: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来往。来宾。来信。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来了。开春以后,农忙来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来。来一盘棋。来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来。何必来这一套?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来?9.未来的:来年。来日方长。10.姓。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黑白桑葚来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来。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来。一觉醒来。说来话长。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线:1.用丝、棉、麻、金属等制成的细长而可以任意曲折的东西:毛线。电线。一根线。一绺线。2.几何学上指一个点任意移动所构成的图形,有长,没有宽和厚。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种。3.细长像线的东西:线香。4.交通路线:航线。运输线。京广线。沿线各站。5.指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上纲上线。6.边缘交界的地方:前线。火线。防线。海岸线。国境线。7.比喻所接近的某种边际:生命线。死亡线。贫困线。8.线索:眼线。9.用于抽象事物,数词限用“一”,表示极少:一线光明。一线希望。一线生机。10.姓。
去:1.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去路。去向。从成都去重庆。他去了三天,还没回来。2.离开:去国。去世。去职。去留两便。3.失去;失掉:大势已去。4.除去;除掉:去病。去火。去皮。这句话去几个字就简洁了。5.距离:两地相去四十里。去今五十年。6.过去的(时间,多指过去的一年):去年。去秋(去年秋天)。去冬今春。7.婉辞,指人死:他不到四十岁就先去了。8.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去”,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来”。9.的“去”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他去听报告去了。10.用在“大、多、远”等形容词后,表示“非常…”,“…极了”的意思(后面加“了”):这座楼可大了去了!。他到过的地方多了去了!⑿去声:平上去入。11.扮演(戏曲里的角色):在《断桥》中,他去白娘子。12.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拿去。捎去。13.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继续等:信步走去(=过去)。让他说去(=下去)。一眼看去(=上去)。
“丝来线去”这个成语听起来挺有意思的,但到底啥意思呢?简单说,它就像缝衣服时线头来回穿梭,比喻事情反复纠缠、处理起来没完没了。比如:“这个项目改来改去,丝来线去的,最后反而把核心需求搞丢了。”你看,是不是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有人可能会问:为啥非要用“丝来线去”形容繁琐?举个生活场景:你整理衣柜时,刚叠好的衣服被家人翻乱,重新整理时发现袖子缠在衣架上,越理越乱——这不就是丝线缠绕的具象化吗?成语的妙处就在于用日常事物点破复杂状态。
工作中遇到“丝来线去”的情况怎么办?我之前带团队时就遇到过:原本简单的方案,因为各部门反复提意见,像打结的毛线团越扯越紧。后来我直接在白板上画了个线团,问大家:“咱们是要解开线头,还是继续绕圈子?”这个视觉化表达反而让团队意识到效率问题。
生活中也常见这种现象。比如网购退货,平台要求拍六张不同角度的照片,填三遍退货原因,还要等客服确认——这种流程设计本身就是“丝来线去”的典型。这时候不妨直接打电话沟通,往往比机械走流程更高效。
其实换个角度看,“丝来线去”未必全是坏事。就像刺绣需要经纬交错才能成画,某些创作过程确实需要反复打磨。关键要分清是必要精修还是无效纠缠。下次遇到复杂情况时,不妨自问:“这个线头非扯不可吗?有没有快刀斩乱麻的办法?”
现在很多领域都在提倡“断舍离”思维,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对抗“丝来线去”的惯性。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抓住主线、直奔目标的能力,反而成了稀缺资源。就像老裁缝说的:“好针脚不是看缝了多少针,是看最后衣裳能不能穿得舒坦。”这话糙理不糙,您说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