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dōng chāo xī xí
成语解释:胡乱抄袭别人的文章。
成语出处:《文明小史》第三四回:“毓生又会想法,把人家译就的西文书籍,东抄西袭,作为自己译的东文稿子,印出来,人家看得佩服。”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抄袭别人的作品
繁体字形:東抄西襲
英文翻译:plagiarize from different sources
东:1.方位词。四个主要方向之一,太阳升起的一边:东边儿。东方。东风。东城。城东。大江东去。2.主人(古时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房东。股东。东家。3.东道:我做东,请你们吃饭。4.姓。
抄:1.誊写:抄文件。抄稿子。2.照着别人的作品、作业等写下来当做自己的:抄袭。这文章是抄人家的。3.搜查并没收:查抄。家产被抄。4.从侧面或较近的小路过去:包抄。抄近道走。5.两手在胸前相互地插在袖筒里:抄手。6.抓取;拿:抄起一把铁锨就走。
西:1.方位词。四个主要方向之一,太阳落下去的一边:西面。河西。往西去。夕阳西下。2.(Xī)西洋;内容或形式属于西洋的:西餐。西医。西服。西式。学贯中西。3.姓。
袭:1.趁人不备,突然攻击:侵袭。空袭。2.照样做;继承:因袭。世袭。3.扑过来:寒气袭人。花香袭人。4.量词。用于成套的衣服:棉衣一袭。
哎哟喂,今儿咱就来唠唠这个"东抄西袭"的成语。说白了就是左手抄东家,右手抄西家,整得跟拼图似的,你说这能叫自己的东西吗?咱举个栗子啊:小明写作文时东抄西袭,把网上十篇范文的漂亮句子硬凑成一篇,结果老师当场就发现"这文风咋像人格分裂似的?"
这时候您可能要问了:"为啥总有人爱搞东抄西袭这套呢?" 害!要我说啊,这跟做菜一个理儿——新手怕翻车就照搬菜谱,老想着走捷径。就像上周我表弟做PPT,愣是把五个模板拼一块儿,结果动画效果互相打架,您说逗不逗?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事儿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您看那个宋朝的朱熹老爷子,当年编《四书章句集注》不也是集各家所长?关键得会"化用"而不是"硬套"。就像咱吃火锅,底料可以买现成的,但涮什么菜、调什么蘸料还得看自个儿手艺不是?
有朋友可能还纳闷:"那怎么区分学习和抄袭呢?" 嘿,这事儿就跟腌咸菜似的——材料可以买,但腌制时长、手法得有自己的门道。好比说写论文,参考文献那是必须的,但要是大段复制还当自个儿原创,那可不就成学术界的"裁缝"了么?
要我说啊,创作这事儿就跟种庄稼似的。您看老农民都知道,借别人家的种子可以,但施肥浇水得自己来。去年我们部门搞创新大赛,有个同事把竞品功能重新排列组合,愣是捣鼓出个爆款APP,您说这算不算高级版的"东抄西袭"?
说到底,关键还得看有没有"再创造"的功夫。就像做音乐采样,周杰伦《夜的第七章》采样了肖邦的曲子,但人家整出了新意境。所以啊,甭管是写文章还是搞创作,把别人的东西嚼碎了消化成自己的养分,那才是真本事。您说是这个理儿不?
最后唠叨一句,与其整天琢磨怎么东拼西凑,不如踏踏实实积累真功夫。就像我爷爷那辈人说的:"偷来的锣鼓敲不响",您看那些真正能留下来的经典,哪个不是带着创作者自己的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