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bì tāng huǒ
成语解释:汤:沸水;火:战火。指不畏凶险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人勇敢
繁体字形:不避湯火
英文翻译:Don't avoid soup and fire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避:1.躲开;回避:退避。避而不谈。避一会儿雨。2.防止:避孕。避雷针。
汤:[tāng]1.食物加水煮熟后的汁液。也指烹调后以汁液为主的副食:米汤。姜汤。煲汤。2.开水;热水:赴汤蹈火。3.中药方剂。用水煎服:茵陈汤。4.也叫成汤、唐、大乙。商朝第一个君主。夏桀残酷暴虐,人民反对,诸侯叛离。汤起兵灭夏,约于公元前1600年建立商朝,都亳(今河南商丘)。[shāng]〔汤汤〕水流大而急。
火:1.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火力。火烛。火源。火焰。烟火。火中取栗(喻为别人冒险出力,而自己吃亏上当,毫无所获)。2.紧急:火速。十万火急。3.指枪炮弹药等:火药。火炮。4.发怒,怒气:火暴。火性。5.中医指发炎、红肿、烦躁等的病因:肝火。毒火攻心。6.形容红色的:火红。火腿。7.古代军队组织,一火十个人。8.姓。
哎哟喂,今天咱们来聊聊“不避汤火”这个成语。这词儿乍一听挺唬人的,但说白了就是形容人遇到危险时毫不退缩的勇气。比如老张在火灾现场冲进去救人的时候,那真是“不避汤火”,围观群众都竖大拇指夸他“纯爷们儿”!
你可能会问:这成语现在还有人用吗?嘿,还真别说!前两天我刷到个新闻,有个医生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主动申请去前线,评论区清一色都在刷“这才是真正的不避汤火”。你看,老祖宗的智慧放到今天照样贴切,关键时刻的担当精神永远不过时嘛。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勇气是不是非得“玩命”才算数?我觉着倒不一定。比如邻居王阿姨为了帮独居老人送菜,每天爬20层楼还坚持了三个月,虽然没到赴汤蹈火的程度,但你说这是不是也算种平凡的“不避汤火”?要我说啊,但凡肯为别人冒点风险、吃点苦头的,都配得上这个词儿。
有朋友可能会嘀咕:现在这年头还需要这种精神吗?咱举个接地气的例子——你看那些创业的年轻人,明明知道可能血本无归,还是咬牙把房子抵押了搞研发。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儿,用“不避汤火”形容是不是特别带感?说白了,时代在变,但迎难而上的内核永远不会变。
最后唠句实在的,现在网上动不动就“躺平”“摆烂”,但真遇到事儿的时候,咱身边从来不缺“不避汤火”的狠角色。就像我哥们儿说的:“怕烫就别下厨,怕火就别点灯,但总得有人当那个点灯的人不是?”这话糙理不糙,您品,您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