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jìn dào lǐ
成语解释:不近人情,不讲道理。
成语出处:《古今小说 史弘肇龙虎君臣会》:“王保正,您好不近道理!偌大一只狗子,怎地只把三百钱出来?须亏我。”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为人等
繁体字形:不近道理
英文翻译:Incongruity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近:1.空间或时间距离短(跟“远”相对):近郊。近日。近百年史。靠近。附近。歌声由远而近。现在离国庆节很近了。2.接近:平易近人。年近三十。两人年龄相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3.亲密;关系密切:亲近。近亲。两家的关系很近。4.姓。
道:1.道路:铁道。大道。人行道。羊肠小道。2.水流通行的途径:河道。下水道。黄河故道。3.方向;方法;道理:志同道合。头头是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道德:道义。5.技艺;技术:医道。茶道。花道。书道。6.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尊师重道。传道。卫道士。7.属于道教的,也指道教徒:道院。道士。道姑。老道。一僧一道。8.指某些封建迷信组织:一贯道。9.线条;细长的痕迹:画了两条横道儿,一条斜道儿。10.姓。11.我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在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的下面设道。12.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13.说:道白。能说会道。一语道破。14.用语言表示(情意):道喜。道歉。道谢。15.说(跟文言“曰”相当,多见于早期白话)。16.以为;认为:我道是谁呢,原来是你。
理:1.物质组织的条纹;纹理:木理。肌理。条理。2.道理;事理:合理。理屈。理当如此。3.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理科。数理化。4.管理;办理:处理。理财。当家理事。5.整理;使整齐:理发。理一理书籍。6.对别人的言语行动表示态度;表示意见(多用于否定式):路上碰见了,谁也没理谁。置之不理。7.姓。
哎哟,说到“不近道理”的成语,那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比如“对牛弹琴”这词儿,字面意思是对着牛弹琴,牛能听懂吗?显然不能啊!但问题来了,为什么这成语能流传千年?说白了,它其实是用夸张手法点破“沟通无效”的状态——就像你跟一个完全不懂行的人讲专业术语,结果对方一脸懵,这时候来句“这不就是对牛弹琴嘛”,瞬间画面感拉满。
再举个栗子,“缘木求鱼”也挺逗的。爬树找鱼?这不纯纯瞎折腾吗?但仔细想想,古人用这个词批评“方向错误”的行为真是绝了。比如有人想靠炒股实现暴富却不肯研究基本面,这时候劝他“你这不是缘木求鱼么”,直接点破逻辑漏洞,比讲大道理管用多了。
等等,这些成语明明逻辑不通,为啥大家还爱用?其实啊,语言本身就是个灵活的东西。就像“杀鸡儆猴”,现实里猴子看到杀鸡真会被吓到吗?未必,但这句话传递的“震慑效果”反而成了职场管理的经典话术。你说这是不是挺有意思?表面看是“不近道理”,内里却藏着老祖宗的智慧。
不过话说回来,有些成语确实容易引发误会。像“三人成虎”,现在年轻人第一反应可能是“三个人组队打游戏”,其实它本意是强调谣言的传播力。这时候就体现出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否则真可能闹出驴唇不对马嘴的笑话。
依我看,这类成语就像调味料里的芥末,用对了提神醒脑,用错了呛得人直咳嗽。关键是要理解背后的使用场景和隐喻逻辑。比如“画蛇添足”批评的是多此一举,但要是用在艺术创作上,反而可能变成“突破常规”的褒义词。所以啊,语言这玩意儿,活学活用才是王道。
下次再遇到“不近道理”的成语,不妨多琢磨它的使用边界。就像吃臭豆腐,闻着怪但吃着香,关键在于你敢不敢尝那第一口。毕竟语言文化就像流动的河水,咱们既要顺流而下,也要学会在浪花里找到自己的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