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jié zhī fǔ
成语解释:竭:尽,完。取之不尽的府库。比喻很富有
成语出处:春秋·齐·管仲《管子·牧民》:“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人很富有
繁体字形:不竭之府
英文翻译:An inexhaustible house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竭:1.尽:竭力。力竭声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2.干涸:枯竭。山崩川竭。3.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府:1.旧时指官吏办理公事的地方,现在指国家政权机关:官府。政府。2.旧时官府收藏文书、财物的地方:府库。3.旧时指大官、贵族的住宅,现在也指某些国家元首办公或居住的地方:王府。元首府。总统府。4.敬辞,称对方的家:贵府。5.唐朝至清朝的行政区划,比县高一级:开封府。济南府。6.又同“腑”。
哎哟,你听说过"不竭之府"这个成语吗?它字面意思是"永远不会枯竭的仓库",说白了就是形容资源特别丰富的地方。比如咱们可以说:"敦煌莫高窟堪称古代艺术的不竭之府,光壁画就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 这儿有个问题啊——这种说法会不会夸张了?其实不然,成语本来就是用夸张手法表达核心意思嘛。
话说回来,现代人怎么用好这个成语呢?举个接地气的例子:"老张家的书房简直就是知识的不竭之府,整整三面墙都堆满了绝版书。" 这时候可能有人要问:"现在都数字化了,纸质书还能算不竭之府吗?" 问得好!其实这里强调的是资源的丰富性,和载体形式没啥必然联系。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这个成语特别适合形容生态系统。比如说:"热带雨林作为地球的不竭之府,每年都能发现上百种新物种。"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环境问题这么严重,真正的"不竭之府"还存在吗?要我说啊,关键得看人类怎么合理利用资源,否则再多的储备也架不住糟蹋。
在职场里活用这个成语也挺有意思。比如:"市场部小王的创意就像不竭之府,每次开会都能整出五六个新点子。" 这里有个隐藏知识点——用这个成语夸人时,重点要突出持续性的产出能力,可不是说人家只会三板斧哦。
最后说点掏心窝子的话,我总觉得"不竭之府"这个词儿特别适合形容咱们的传统文化。就拿二十四节气来说吧,这套体系简直就是农耕文明的不竭之府,指导农业生产几千年不带重样的。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年轻人还知道怎么根据节气安排农事吗?这大概就是传统文化需要传承的原因吧。
说到底,用成语就像做菜放调料,关键得掌握火候。下次你想形容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东西,不妨试试"不竭之府"这个说法,保管显得既有文化又接地气。不过可别滥用啊,要不然就像往菜里猛撒盐,再好的调料也齁得慌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