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dǎ zì zhāo
成语解释:原指还没有用刑;就自己招供了。现比喻无意中透露了自己的过失或心计。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3卷:“押司和押司娘不打自招。”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复句式;作谓语;含贬义,比喻不自觉暴露自己的过失或意图
繁体字形:不打自招
英文翻译:confess everything without having received a single blow of the bamboo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打:[dǎ]1.除去:打旁杈。2.舀取:打水。打粥。⑰买:打油。打酒。打车票。⑱捉(禽兽等):打鱼。⑲用割、砍等动作来收集:打柴。打草。⑳定出;计算:打草稿。打主意。成本打二百块钱。(21)做;从事:打杂儿。打游击。打埋伏。打前站。(22)做某种游戏:打球。打扑克。打秋千。(23)表示身体上的某些动作:打手势。打哈欠。打嗝儿。打踉跄。打前失。打滚儿。打晃儿(huàngr)。(24)采取某种方式:打官腔。打比喻。打马虎眼。3.从:打这儿往西,再走三里地就到了。他打门缝里往外看。打今儿起,每天晚上学习一小时。[dá]十二个为一打:一打铅笔。两打毛巾。[英dozen]
自:1.自己:自动。自卫。自爱。自力更生。自言自语。自告奋勇。自顾不暇。不自量力。2.自然;当然: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两人久别重逢,自有许多话说。3.姓。4.从;由:自小。自此。自古。自远而近。自北京出发。选自《人民日报》。来自各国的朋友。
招:1.打手势叫人来:招唤。招呼。招手上车。2.用公开的方式使人来:招集。招收。招纳。招贤。招聘。招兵买马。3.应接:招待宾客。4.引来:招惹。招引。招揽。招致。5.承认自己的罪行:招供。招认。不打自招。6.同“着”。7.摇动:招摇(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
哎哟,你说这“不打自招”是不是特有意思?说白了,就是有人明明没被逼问,自己却慌得把秘密全抖出来了。比如你室友突然来一句:“我可没偷吃你冰箱里的蛋糕啊!”结果你压根没提这事——这不就是典型的“不打自招”吗?
这时候可能有人要问了:“为啥人会有这种骚操作啊?”其实这事儿特好理解。你想想看,心虚的时候脑子容易短路对吧?就像小时候考试作弊,老师刚走到你旁边,你立马主动翻出书包说“我可没带小抄”,结果手里还攥着纸条呢。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成语可不光用在生活小事里。前段时间看新闻,有个公司高管在发布会上突然强调:“我们绝对没有数据造假!”结果第二天就被实锤了。你看,这种“提前防御”反而成了破绽,简直比侦探小说还精彩。
我自个儿琢磨着吧,这成语其实是个双刃剑。一方面它提醒咱们做人要坦荡,另一方面也说明人呐,有时候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小动作。就像我上周偷偷给女朋友准备生日惊喜,差点说漏嘴“那个礼物盒真的不是给你的”——得亏及时刹住车,要不然真成反面教材了。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你肯定遇到过那种微信群聊,有人突然冒出来说:“刚才撤回的消息真的不是说你坏话!”结果群里压根没人注意到这条消息。这时候只要回个“懂的都懂”的表情包,场面绝对瞬间升华。
说到底,“不打自招”这事儿能流传千年,不就是因为它戳中了人性那点小心思嘛。下次要是发现自己嘴巴比脑子快,不妨先喝口水缓一缓。毕竟老祖宗早就告诉过我们:心里没鬼,何须自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