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kān zhī shū
成语解释:指不能更改或磨灭的有关帝王的记载、钦定典制。
成语出处:汉 扬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典籍等
繁体字形:不刊之書
英文翻译:unalterable writings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刊:1.削除;改正:刊谬补缺。刊误。2.刻:刊石。刊版。3.排版印刷:刊行。创刊。4.出版物。多指期刊。也指报上定期出的有专门内容的一版:丛刊。月刊。副刊。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书:1.写字;记录;书写:书法。大书特书。振笔直书。2.字体:楷书。隶书。3.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书。一部书。一套书。丛书。新书。古书。书店。4.书信:家书。书札。5.文件:证书。保证书。说明书。挑战书。白皮书。6.姓。
哎呦,最近总有人问“不刊之书”是啥意思?这成语听起来像是一本书永远不会被出版,其实完全相反!不刊之书指的是内容经典到根本不需要修改的书,就像刻在石头上的真理一样稳如老狗。举个栗子,《论语》这种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结晶,你说谁敢随便删改?你品,你细品,是不是这个理儿?
那问题来了——为啥这种书“不刊”呢?说白了,就是因为内容太硬核了,权威性拉满。比如《孙子兵法》,打仗的套路几千年了照样能用,谁敢说“我改个战术试试”?这时候用“不刊之书”形容它,瞬间就有内味儿了,对吧?
不过啊,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刊”的概念也得与时俱进。我个人觉得吧,像教科书里某些公式定理,比如牛顿定律,虽然现在有相对论了,但基础教学里还是得按老规矩教——这不就是现代版的“不刊之书”吗?不过话说回来,知识这东西啊,有时候也得看场景用,别一根筋!
再唠个接地气的例子。你家传的菜谱要是被七大姑八大姨公认“绝对不许改”,连盐多放一克都要跟你急眼,那这本菜谱简直就是厨房里的“不刊之书”嘛!所以说啊,这成语不光能用在高大上的经典上,生活里处处是学问,你说是吧?
最后提一嘴,虽然“不刊之书”听着像绝对正确,但咱也得保持点怀疑精神。老话说得好,“尽信书不如无书”,再权威的内容也得结合实际来看。就像现在看十年前的技术手册,该更新的还得更新,这才是真正聪明的做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