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zhí yī bó
成语解释:不值得批驳。
成语出处:马识途《清江壮歌》第七章:“至于你哼哼唧唧地说那套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话儿,是不值一驳的。”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观点等
繁体字形:不值一駁
英文翻译:be not worth refuting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值:1.价钱:币值。价值。2.相当;值得:这支笔值五元。不值一提。3.碰到;遇上:正值佳节。4.担任轮到的职务:值班。值日。5.数学上按照数学式演算所得的结果:比值。函数值。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驳:1.指出对方的意见不合事实或没有道理;说出自己的意见,否定别人的意见:批驳。反驳。驳价。这种论点不值一驳。2.一种颜色夹杂着别种颜色;不纯净:斑驳。3.驳运:起驳。驳卸。4.驳船:铁驳。5.把岸或堤向外扩展:这条堤还不够宽,最好再驳出去一米。
哎哟,这题目有意思!咱先唠唠啥叫“不值一驳”。说白了,就是遇到那种明显站不住脚的说法,你连反驳的力气都不想浪费。举个栗子哈,有人说“地球是平的,因为站在地上看地平线很直”,这时候你大概率会摆摆手:“这都不值一驳,科学纪录片早讲明白了!”
等等,为啥有些观点会被贴上“不值一驳”的标签呢?关键得看证据链是否扎实。比如网上有人说“喝冰水能治癌症”,这明显违背医学常识,这时候与其花时间辩论,不如直接划走——毕竟你的时间可比杠精的脑洞值钱多了对吧?
不过话说回来,有人担心这样会不会显得傲慢?我的看法是:分场合。要是在学术讨论会上遇到基础错误,耐心解释是美德;但要是菜市场大妈非说“西瓜籽吃进肚子会长西瓜”,咱还是保持微笑去买哈密瓜吧。重点在于,判断“反驳成本”和“社会价值”是否成正比。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同事突然在群里转发“手机辐射能让泡面变熟”,你第一反应是不是直接甩个[笑哭]表情包?要我说啊,这种谣言就像纸糊的盾牌,轻轻一戳就破,根本犯不着长篇大论去怼。毕竟大家手机都揣兜里这么多年了,谁见过裤兜里长出泡面树?
最后唠点实在的。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分辨“不值一驳”的言论其实是种生存技能。就像吃自助餐要挑硬菜,咱的注意力也得用在刀刃上。记住咯,遇到逻辑漏洞比筛子还多的说法,与其争个面红耳赤,不如省下时间多看两本正经书——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