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fú shāo mái
成语解释:伏:屈服;烧埋:烧埋银钱,旧时官府向杀人犯追缴赔给死者家属的埋葬费。比喻不伏罪或不听劝解。
成语出处:元 康进之《李逵负棘》第四折:“休道你兄弟不伏烧埋,由你便直打到梨花月上来;若不打,这顽皮不改。”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动宾式;作谓语;形容自以为是与自高自大的样子
繁体字形:不伏燒埋
英文翻译:not listen to mediation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伏:1.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趴:伏案。伏在桌子上。2.低下去:起伏。此起彼伏。3.隐藏:潜伏。伏击。昼伏夜出。4.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伏天:入伏。初伏。三伏天。每伏十天。5.屈服;低头承认;被迫接受:伏诛。6.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7.姓。8.伏特的简称。1安的电流通过电阻为1欧的导线时,导线两端的电压是1伏。
烧:1.使东西着火:燃烧。烧毁。烧煤取暖。2.加热或接触某些化学药品、放射性物质等使物体起变化:烧水。烧饭。烧砖。烧炭。盐酸把衣服烧坏了。3.烹调方法,先用油炸,再加汤汁来炒或炖,或先煮熟再用油炸:烧茄子。红烧鲤鱼。烧羊肉。4.烹调方法,就是烤:叉烧。烧鸡。5.发烧:他现在烧得厉害。6.比正常体温高的体温:烧退了。退烧了。7.过多的肥料使植物体枯萎或死亡。8.因财富多而忘乎所以:有两个钱就烧得不知怎么好了!
埋:[mái]1.(用土、沙、雪、落叶等)盖住:埋藏。埋地雷。2.隐藏:埋伏。隐姓埋名。[mán]〔埋怨〕抱怨;责备。
哎哟喂,今儿个咱们来唠唠“不伏烧埋”这个成语。啥是“不伏烧埋”呢?说白了就是形容人死不认账,就算铁证如山还要梗着脖子硬扛。比如张三偷吃邻居家烤鸡被逮个正着,嘴上还嚷嚷“这鸡自己飞我碗里来的”,这就叫典型的不伏烧埋。
这时候您可能要问了:“这成语和烧埋有啥关系啊?”嘿,问得好!这得从古代刑律说起。旧时官府判了命案,凶手除了偿命还得赔“烧埋银”给苦主办后事。要是犯人梗着脖子不认罪不赔钱,可不就是不伏烧埋嘛!您瞧,老祖宗造的成语都带着人间烟火气。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您品品:老王在部门会议上把项目搞砸了,领导拿着数据问他:“这报表明显算错了啊?”老王脖子一扬:“我按计算器按了八遍!”整得会议室里二十多号人憋笑憋出内伤——这就是活灵活现的现代版不伏烧埋。
不过话又说回来,咱得掰扯清楚:不伏烧埋和坚持己见可不是一回事。好比说科学家面对质疑,那是要摆事实讲证据的较真;但要像隔壁李婶那样,非说自家糊锅的饺子“就是故意做的焦脆款”,那就是纯纯的鸭子死了嘴还硬。
要我说啊,这成语搁现在职场特别有现实意义。见过太多人犯错后死要面子活受罪,硬是把小失误拖成大事故。其实认个错不丢人,就像老话说的“悬崖勒马不为晚”,早低头早超生嘛!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最后给大家划个重点:不伏烧埋这词儿看着古早,但放在今天的人际交往、职场沟通里照样好使。关键是要分得清啥时候该据理力争,啥时候得见好就收。毕竟老祖宗造这个词,可不是为了让咱们当倔驴,而是提醒后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