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ān jī liǎng bǎo
成语解释:犹言饥一顿,饱一顿。形容生活艰难。
成语出处:宋·释惠洪《冷斋夜话·野夫长短句》:“跛子一生别无路,展手教,化三饥两饱。回视云汉,聊以自诳元神。”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状语;用于生活
繁体字形:三饑兩飽
英文翻译:Three hunger and two satiety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饥:1.饿:饥餐渴饮。如饥似渴。2.农作物歉收或没有收成:连年大饥。
两:1.“两”和“二”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2.双方:两便。两可。两全其美。两相情愿。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两天再说。他真有两下子。我跟你说两句话。4.姓。5.质量或重量单位,10钱等于1两,旧制16两等于1斤,1两合31.25克;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1两合50克。
饱:1.吃足了。与“饿”相对。2.足;充分:饱经忧患。3.满足:以饱眼福。
你听说过“三饥两饱”这个成语吗?它常被用来形容生活条件不稳定,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状态。比如古代灾荒年间,百姓们常常“三饥两饱,靠挖野菜充饥”,这种描述既生动又带着一丝无奈。但为什么古人要用“三饥两饱”而不是其他数字呢?其实这里的三和两并不是具体次数,而是通过对比强调生活的不确定性——饿肚子的时间远比吃饱的时间多。
现代人是否还会遇到类似情况?比如刚毕业的年轻人初入职场,工资勉强覆盖房租,可能“月初大吃大喝,月底泡面度日”,这种经济上的波动不也是一种“三饥两饱”吗?但这里有个关键问题:如何在这种不稳定中保持积极心态?个人认为,提前规划消费、培养储蓄习惯,就像在荒野中提前储备干粮,能让“饱”的日子更有保障。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备考学生常常“三天突击熬夜,两天昏睡补觉”,这种学习节奏看似效率低下,但背后其实是身体在高压下的自我调节。这时候有人会问:这种状态真的能长期维持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饥饱交替”反而提醒我们要建立可持续的节奏,比如每天固定学习时长,就像规律进食一样重要。
这个成语还能引申到其他领域吗?比如创业公司常面临“三个月资金紧张,两个月业务爆发”的周期波动。这时候核心问题就变成:如何在资源有限时创造价值?我的观察是,很多成功企业正是在“饥饿期”打磨出核心竞争力,正如竹子在地下扎根的阶段,表面看似停滞,实则积蓄能量。
最后想说的是,“三饥两饱”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描述,更是一种生存智慧的隐喻。它告诉我们:生活从来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接受起伏的常态,在“饱”时珍惜资源,在“饥”时修炼内功,或许才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最佳策略。就像农民会根据季节调整耕作,我们也要学会在人生的旱季和雨季中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