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ān xìn sān yù
成语解释:衅:以香涂身。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
成语出处:《国语 齐语》:“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迎之于郊。”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三衅三浴
英文翻译:Three challenges and three baths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衅:1.嫌隙;争端:寻衅。挑衅。2.古代用牲畜的血涂器物的缝隙:衅钟。衅鼓。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浴:洗澡:沐浴。淋浴。浴室。海水浴。日光浴。
“三衅三浴”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实际意思挺有意思的。它原本是指古代接待贵宾时,主人家会多次用香料涂抹身体、反复沐浴,表示极致的尊重。比如《左传》里提过,齐国迎接管仲时用了这种礼仪。放到今天,可以理解为“为了重要的事反复准备”,比如你为了面试试了五套衣服、改了三次简历,也算某种“现代版三衅三浴”了。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谁还会搞这么麻烦的仪式啊?”其实核心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态度。比如公司要接待大客户,提前两周演练流程、检查每个细节,这和古人反复沐浴更衣的逻辑是相通的——都是通过精心准备来表达重视。我见过一个创业团队,每次见投资人前都要模拟问答十几次,这种死磕精神反而让他们拿到了关键融资。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最有价值的是它传递的“敬畏心”。现在流行“快速试错”,但有些事确实需要郑重对待。就像朋友找我借钱,我不会随便转账,而是当面写借据、约定还款计划,看起来麻烦,但能避免日后矛盾。这种认真劲儿,和“三衅三浴”背后的慎重态度其实一脉相承。
再看日常场景,家长辅导孩子作业时,提前查资料、做笔记,比直接照答案念更有效。上周邻居王姐就这么干,她先自己学了遍小学数学,再陪孩子做题,结果孩子单元考进步了15分。这种“先自我准备再行动”的模式,不正是成语精神的延伸吗?
最后想说,仪式感过时了吗?未必。关键看有没有实际价值。就像泡茶前烫杯温壶,看起来多此一举,却能提升喝茶体验。重要的事情加点“三衅三浴”的仪式,反而能让参与者感受到被尊重。下次策划活动时,不妨试试多花20%时间在筹备环节,说不定会有意外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