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ān lǎo wǔ gēng
成语解释:相传古代统治者设三老五更,以尊养老人。
成语出处:《礼记·文王世子》:“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乐记》:“食三老五更于大学。”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三老五更
英文翻译:venerable elders of the country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老:1.年岁大(跟“少、幼”相对):老人。老大爷。他六十多岁了,可是一点儿也不显老。2.老年人(多用作尊称):徐老。敬老院。扶老携幼。3.婉辞,指人死(多指老人,必带“了”):隔壁前天老了人了。4.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老练:老手。老于世故。5.很久以前就存在的(跟“新”相对,下6.同):老厂。老朋友。老根据地。这种纸烟牌子很老了。7.陈旧:老脑筋。老机器。这所房子太老了。8.原来的:老脾气。老地方。9.(蔬菜)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跟“嫩”相对,下10.同):油菜太老了。11.(食物)火候大:鸡蛋煮老了。青菜不要炒得太老。12.姓。
五:1.四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姓。3.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见〖工尺〗。
更:[gēng]1.改变;改换:更改。更换。2.经历:少(shào)不更事(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3.旧时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三更半夜。[gèng]1.副词。2.更加;越发:更好地为人民服务。3.再:更上一层楼。
“三老五更”这个词,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其实它原本指的是古代德高望重的老人,后来逐渐演变成对长者的尊称。比如我们可以说:“村里修桥的事,大家都等着请三老五更来主持公道。”这里既体现了对经验的重视,也暗含了传统社会对“年龄”与“智慧”的绑定关系。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三教九流”有什么区别?其实完全不同!“三老五更”强调的是单一群体的威望,而“三教九流”说的是社会各行业人群。举个例子,当社区要推动垃圾分类时,街道办既会听取环保专家的建议(类似“九流”中的专业人士),也会尊重三老五更的生活经验(比如如何让老年人配合)。
在实际使用中,这个成语常被误用成“倚老卖老”的反面教材。比如同事吐槽:“别总拿三老五更的架子压人,新方案的数据明显更靠谱。”这种语境下,说话者其实在质疑“年龄是否必然等同于正确性”。我个人认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经验与创新的动态平衡”——老者的智慧像指南针,年轻人的冲劲则是发动机。
再举个正向案例:科技公司开发适老化App时,产品经理特意请三老五更参与测试。70岁的王奶奶指着屏幕说:“这字太小,我们这辈人眼神跟不上咯。”团队立即调整设计,最终用户留存率提高了40%。你看,当传统认知与当代技术真正对话时,往往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成语的使用场景正在发生变化。在乡村振兴项目中,驻村干部发现:所谓“三老五更”不一定非要七八十岁——那位55岁返乡创业的果树专家,凭着对土地四十年的了解,反而成了年轻农户心中的权威。这让我想到,或许我们对“老”的定义,也该随着时代进步而更新。
最后回到语言本身,“三老五更”就像一颗文化的活化石,提醒着我们尊重传承的重要性。但语言终究是流动的河流,与其纠结某个成语的“正统用法”,不如关注它能否准确传递思想。下次当你听到这个词,不妨先问问:说话者是想强调资历的价值,还是在呼吁打破固有认知?答案,往往藏在具体的语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