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ān jué wéi biān
成语解释:韦:熟牛皮。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刻苦
成语出处:元·鲜于必仁《折桂令·书》曲:“送朝昏雪案萤灯,三绝韦编。”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定语、宾语;指人读书勤奋
繁体字形:三绝韦编
英文翻译:Three Juewei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绝:1.断:隔绝。络绎不绝。2.穷尽;净尽;没有出路的:绝望。弹尽粮绝。绝境。3.副词。1.极:绝大多数。绝妙。2.全然;绝对:绝无其事。4.独一无二的:绝技。5.气息中止;死亡:气绝。悲痛欲绝。6.绝句:七绝。
韦:1.皮革。2.姓。
编:1.用细条或带形的东西交叉组织起来:编结。编织。编扎。2.按一定的原则、规则或次序来组织或排列:编排。编目(编制目录或指已编成的目录)。编次。编年。编订。编配。编码。3.把材料加以适当的组织排列而成为书籍、报刊、广播电视节目等:编写。编译。编审。编修。编纂。编印。4.创作:编剧。编导。5.捏造:编瞎话。6.成本的书按内容划分的部分:正编。续编。简编。
说到“三绝韦编”,你可能觉得这个词有点生僻,但它背后的故事特别有意思。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小王为了考取专业证书,把教材翻到封面都掉了,还用胶带粘了三次,朋友调侃他这是现代版“三绝韦编”。你看,这不就是反复钻研、下苦功夫的意思吗?
为什么这个成语总强调“重复”呢? 其实古人用牛皮绳编竹简,翻断三次说明真正吃透了内容。就像现在有人学编程,同一个算法反复调试二十遍,突然某天就打通了任督二脉——这种突破往往就藏在第三次、第五次的坚持里。
我有个做非遗传承的朋友更有意思。他复刻汉代织锦时,把织机折腾散架三回才摸清古法经纬的规律。这种较真劲儿特别符合“三绝韦编”的精神:重要的不是失败次数,而是每次都能发现新问题。
现代人还需要这种笨功夫吗? 在知识碎片化的时代,深度钻研反而成了稀缺能力。有个00后UP主让我很佩服,他为了解构周杰伦的编曲,把《夜的第七章》拆解分析178次,这种“数据时代的韦编三绝”反而在快餐文化中杀出重围。
不过要注意,重复不是机械劳动。像健身房里那些天天打卡却从不调整计划的人,就算哑铃杆磨破了手,也练不出理想身材。真正的“三绝韦编”应该像老匠人修文物,每次修补都带着新思考。
最后分享个观察:现在很多知识付费教人“速成秘籍”,但真正改变命运的,往往是那些愿意把一件事琢磨透的人。就像你问书法家怎么写出好字,答案永远是“先写完三缸水再说”。这种朴素的智慧,或许就是“三绝韦编”穿越千年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