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ān
  • děng
  • jiǔ
  • bā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ān děng jiǔ bān

成语解释:同“三等九格”。

成语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35回:“金莲:‘若是这等的也罢了,我说又是没廉耻的货,三等九般使了接去。’”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许多等级和类别

繁体字形:三等九般

英文翻译:Three grades and nine kinds

三等九般的意思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等:1.等级:同等。优等。2.种;类:这等事。此等人。3.用于等级:二等舱。共分三等。4.程度或数量上相同:相等。等于。大小不等。5.同“”(děng)。6.姓。7.等候;等待:等车。请稍等一会儿。8.等到:等我写完这封信你再走。9.表示列举未尽(可以叠用):北京、天津等地。纸张文具等等。10.列举后煞尾: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四大河流。

九:1.八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从冬至起每九天是一个“九”,从一“九”数起,二“九”、三“九”,一直数到九“九”为止:数九。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九尽寒尽。3.表示多次或多数:九霄。九泉。三弯九转。九死一生。4.姓。

般:[bān]种;样:百般刁难。磐石般的稳固。[bō]〔般若〕梵语音译词。也译作波若。智慧。若(rě)。[pán]欢乐:般乐。般游。

成语评论

三等九般”这个词乍一听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它源自民间对事物分级的形象化表达。比如菜市场里,商贩会把苹果分成“特级、一级、二级”不同价位,这就是生活中的“三等”;而“九般”更像是形容细分程度,就像有人评价茶叶时会说“这泡茶入口三转,回味九般变化”。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分类方式?人类天生喜欢给事物贴标签,这是大脑简化认知的高效手段。就像网购时筛选“价格从低到高”,本质上就是在用“三等九般”的思维做决策。但这种分类容易让人陷入非黑即白的误区——比如认定“985毕业生一定比普通本科生能力强”,这显然忽略了个人发展中的动态因素。

有个有趣的例子:小区里的快递驿站把包裹按“生鲜/日用品/易碎品”分成三大类(三等),又在货架上用数字编号细分到具体楼栋单元(九般)。这种分级既保证了效率,又避免了混乱。可见合理的分级能提升效率,但过度标签化就会适得其反。

怎么避免被分级标准束缚?我曾在美术馆见到策展人打破常规,把古典油画和现代装置艺术混搭展出。这种突破“三等九般”框架的布展方式,反而让观众获得了全新的审美体验。这提醒我们:现有分类标准只是认知工具,不是不可逾越的规则。

工作中遇到能力评估时,与其纠结于“自己是几等员工”,不如建立个人成长坐标系。就像手机系统更新既有稳定性分级(正式版/测试版),也有功能模块的迭代记录。多维度的自我定位,比单一维度的等级划分更能反映真实价值。

看待“三等九般”不妨保持水一样的灵活性——倒入圆杯显圆形,注入方皿呈方态。超市货架上的矿泉水,装在塑料瓶里卖2元,换个玻璃瓶就能卖15元,这价格差异本质上也是种分级游戏。明白规则而不被规则定义,或许才是与各种分级体系共处的智慧。

"三等九般"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