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ān bān liù fáng
成语解释:三班:指皂、壮、快班,均为差役;六房:指吏、户、礼、兵、刑、工房,均为书办胥吏。明、清时州县衙门中吏役的总称。
成语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想这新年大节,老爷衙门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帖子来?”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借指衙门的办事机构
繁体字形:三班六房
英文翻译:all the officials in the yamen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班:1.为了工作或学习等目的而编成的组织:大班。作业班。进修班。2.指一天之内的一段工作时间:上班。晚班儿。值班。日夜三班。3.军队编制的基层单位,隶属于排。4.旧指戏班,也用于剧团的名称:班规。搭班。三庆班。5.a)用于人群:这班姑娘真有干劲。b)用于定时开行的交通运输工具:你搭下一班飞机走吧。公共汽车每隔四分钟就有一班。6.按排定的时间开行的:班车。班机。7.调回或调动(军队):班师。8.姓。
六:[liù]1.数目。五加一的和。2.工尺谱记音符号之一。相当于简谱的“5”。[lù]用于地名,如六安(在安徽)。
房:1.房子:一所房。三间房。瓦房。楼房。平房。2.房间:卧房。客房。书房。厨房。3.结构和作用像房子的东西:蜂房。莲房(莲蓬)。4.指家族的分支:长房。堂房。远房。5.用于妻子、儿媳妇等:两房儿媳妇。6.二十八宿之一。7.姓。8.同“坊”(fáng)。
“三班六房”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陌生?其实它原本指的是古代衙门里的办事部门,三班指衙役分类,六房对应文书工作。现在常用来形容机构复杂、程序繁琐的现象。比如一家公司层层审批,文件要过六个部门、三个领导签字,员工私下吐槽:“这流程简直是现代版三班六房!”
有人问:为什么这种模式效率低?举个真实案例——某社区申请安装健身器材,需要居委会盖章、街道办审核、财政局拨款、施工方招标……每个环节都“各司其职”,结果半年过去器材还没影子。就像老式挂钟的齿轮,每个零件都在动,但整体走得比蜗牛还慢。
再想想现在流行的“扁平化管理”,是不是和三班六房形成鲜明对比?我曾参与过一个创业项目,团队十个人直接向CEO汇报,上午提方案下午就能试运行。这种灵活性让人不禁思考:分工细化究竟是保障规范,还是制造障碍?
有人认为分工明确才能专业高效,但过度拆分反而可能让简单事务复杂化。好比煮一碗面,切菜、烧水、调味分给三个人做,可能不如一个人统筹来得快。关键不在于部门多少,而要看每个环节是否真正创造价值。
下次遇到盖章跑断腿的情况,或许可以试着画张流程图:哪些步骤能合并?哪些审批可简化?用削铅笔的耐心去掉冗余环节,说不定能把这个老成语变成新效率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