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ān zhēng qī bì
成语解释:三、七:泛指多次;征、辟:征召,荐举。指朝廷多次征名为官
成语出处:《晋书·王褒传》:“于是隐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三征七辟
英文翻译:Three expeditions and seven renovations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征:1.走远路(多指军队):征途。长征。2.征讨:出征。南征北战。3.政府召集人民服务:征兵。应征入伍。4.征收:征税。5.征用:征地。6.征求:征稿。征文。7.证明;证验:文献足征。信而有征。有实物可征。8.表露出来的迹象;现象:征候。象征。特征。“徵”
七:1.六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直到第四十九天为止,共分七个“七”。3.姓。
辟:[bì]1.君主:复辟。2.姓。3.排除:辟邪。4.同“避”。5.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辟举(征召和荐举)。[pī][辟头](pītóu)同“劈头”。[pì]1.透彻:精辟。透辟。2.驳斥或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或谣言):辟谣。辟邪说。3.法律;法:大辟(古代指死刑)。
“三征七辟”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到底啥意思呢?其实它最早出自《后汉书》,原指朝廷多次征召有才能的人,现在多用来形容反复邀请或诚意招揽人才。比如某科技公司为了挖角行业大牛,老板亲自打电话、发邮件、登门拜访,同事都笑称这是“三征七辟式招聘”。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三顾茅庐”有啥区别?核心差异在于动作的主动性。如果说“三顾茅庐”是单方面诚意邀请,“三征七辟”更像双向互动——既体现邀请者的执着,也暗示被邀请者可能有过推辞或考量。就像学生时代班主任反复劝学委竞选班长,既表达器重,也尊重对方的选择空间。
这个成语在现代职场特别有生命力。我见过某初创企业创始人为了引进技术总监,半年内约了23次咖啡,甚至帮对方接送孩子放学。这种“现代版三征七辟”背后,其实反映了人才争夺战中的新常态——真正的人才需要多维度的价值共鸣,而不仅是高薪诱惑。
不过凡事过犹不及。古代有官员被“三征七辟”后不堪其扰装病避世,今天也有候选人被猎头连环call到拉黑号码。这提醒我们:诚意和骚扰往往一线之隔。个人认为,无论是企业求贤若渴还是个人职业选择,保持真诚且松弛的沟通姿态,反而更容易达成“双向奔赴”。
观察历史会发现有趣现象:被“三征七辟”的人物,既有诸葛亮这样的治世能臣,也有陶渊明这般婉拒出仕的隐士。这说明真正的人才流动,本质上是对价值观的筛选匹配。就像现在年轻人择业时,既看重平台发展,也在意团队氛围是否“对味”。
下次听到猎头说“我们老板特别重视您”,不妨笑着问:“这是要给我演三征七辟的剧本吗?”玩笑归玩笑,但人才市场的底层逻辑千年未变——能创造价值的人永远稀缺,而真诚始终是最硬的通行证。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要学会在坚持与妥协间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