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ī zhēn jiǔ liè
成语解释:旧时形容妇女无比贞节刚烈,宁死不失身。
成语出处:元·李行道《灰阑记》:“拼守着七贞九烈,怕甚么六问三推,一任他万打千敲。”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多用于女性
繁体字形:七貞九烈
英文翻译:women who died in defence of their honour
七:1.六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直到第四十九天为止,共分七个“七”。3.姓。
贞:1.忠于信仰和原则,坚定不变:坚贞不屈。2.封建礼教所推崇的一种道德观念,指女子不失身、不改嫁:贞节。3.占;卜:贞卜。
九:1.八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从冬至起每九天是一个“九”,从一“九”数起,二“九”、三“九”,一直数到九“九”为止:数九。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九尽寒尽。3.表示多次或多数:九霄。九泉。三弯九转。九死一生。4.姓。
烈:1.强烈;猛烈:烈火。烈日。烈酒。性子烈。轰轰烈烈。兴高采烈。2.刚直;严正:刚烈。3.为正义而死难的:烈士。先烈。4.功业:功烈(功绩)。
提到“七贞九烈”,许多人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对女性贞洁的极端要求。不过你可能想问: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举个例子,古装剧中常有角色被形容“守着七贞九烈的规矩,宁死不嫁二夫”,这里其实是用夸张手法表现人物对传统观念的执着。
有人可能会疑惑:现代社会还用这个词吗?如今它更多出现在历史讨论或文学分析中。比如一篇研究明清女性地位的文章写道:“‘七贞九烈’的标准看似崇高,实则是套在女性身上的无形枷锁。”这种用法既点明历史背景,又隐含批判视角。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正在被赋予新内涵。年轻创作者在小说里这样写:“他对原则的坚持简直到了七贞九烈的地步,连咖啡品牌都要认准同一家。”这种幽默化改编,既保留原意中的“坚持”,又消解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从语言学角度看,成语的演变就像社会价值观的镜子。当我们在脱口秀中听到“现在谈恋爱谁还讲七贞九烈啊”,观众会心一笑的同时,也意识到时代观念的巨大转变。这种语言再生现象,恰恰说明传统文化符号正在与当代思维碰撞出新的火花。
个人认为,这类成语的现代运用需把握分寸。若用在严肃讨论性别平等的场合,可能显得不合时宜;但若作为文化符号进行创造性解构,反而能引发有益思考。就像博物馆里的青铜器,既见证历史,也能启发当代艺术创作。
下次在文学作品里遇到“七贞九烈”,不妨多问一句:作者是原样复刻旧观念,还是借古喻今?语言就像流动的河水,承载着不同时代的倒影。当我们以更立体的视角解读传统词汇,或许能发现更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时代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