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ī lāo bā rǎng
成语解释:到处捞摸扰攘。形容思绪纷乱不宁。
成语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第59卷:“若存得此心,则气常时清……睡梦里亦七捞八攘,如井水不打便清,只管去打便浊了。”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七撈八攘
英文翻译:Seven fishing and eight bustling
七:1.六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直到第四十九天为止,共分七个“七”。3.姓。
捞:1.从水或其他液体里取东西:打捞。捞饭。捞鱼。2.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趁机捞一把。3.顺手拿:披上衣服,捞起铁锹就走。
八:1.七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姓。
攘:1.抢夺;侵犯;窃取:攘夺。2.排除:攘除。攘敌(抵御敌人)。3.捋起(衣袖):攘臂。
“七捞八攘”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其实在生活中有不少巧妙的用法。比如这样一句话:“早市上七捞八攘的摊主们一边招呼顾客,一边整理货架,整个场面热闹得像是按了快进键。”这里的“七捞八攘”用得很生动,是不是让你瞬间联想到那种手忙脚乱却充满烟火气的画面?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个成语能精准描述这类场景?其实,“捞”和“攘”这两个动作本身就带着一种“快速抓取”和“匆忙整理”的感觉,叠加“七”“八”这种虚数后,更强化了动作的频繁和杂乱。就像我们常说的“七手八脚”,但“七捞八攘”多了一层“资源有限、需要争分夺秒”的意味。
举个例子,办公室赶项目的场景也可以用这个词形容:“提案截止前两小时,整个部门七捞八攘地翻资料、改方案,键盘声和讨论声混成一片。”这时候如果用“忙碌”或“紧张”反而显得单薄,而“七捞八攘”既点出了动作的密集,又暗含团队在压力下的协作状态。
个人觉得这类成语特别适合描述当代生活。现在很多人既要应付工作群消息,又要处理家庭琐事,手机里还有各种待办事项提醒——这种“现代版七捞八攘”的状态,或许正是我们需要学会管理生活节奏的信号。就像早市摊主虽然忙乱,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关键是要找到平衡点。
下次看到类似的场景,不妨多观察细节:早餐铺老板同时盯着三个煎锅的动作,家长会前妈妈们整理孩子书包的利落手法,这些都可能成为“七捞八攘”的鲜活注脚。语言的生命力本就在于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生活片段,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