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āo
  • sǒng
  • yú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gāo sǒng rù yún

成语解释:耸:直立,高起。高高地直立,直入云端。形容建筑物、山峰等高峻挺拔。

成语出处:刘伯承《回忆长征》:“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形容建筑物、山峰等

繁体字形:高聳入雲

英文翻译:touch the sky

高耸入云的意思

高:1.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跟“低”相对,2.同):高楼大厦。这里地势很高。3.高度:那棵树有五米高。书桌高八十厘米。4.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从底部到顶部(顶点或平行线)的垂直距离。5.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高速度。体温高。见解比别人高。6.等级在上的:高等。高年级。哥哥比我高一班。7.敬辞,称别人的事物:高见。高论。8.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高锰酸钾。9.姓。

耸:1.高起;直立:耸峙。2.惊动:危言耸听。

入:1.进去。与“出”相对:入场。入冬。2.参加:入伍。入团。3.合乎;合于:入情入理。4.收入:岁入。5.入声。

云:1.说:人云亦云。不知所云。2.表示强调:岁云暮矣。3.在空中悬浮的由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物体。4.指云南:云腿(云南宣威一带出产的火腿)。5.姓。

成语评论

高耸入云”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物体高度直冲云霄”,常用来形容山峦、建筑或树木等极为高大的事物。例如:“站在山脚下仰望,那座古塔高耸入云,仿佛能触摸到天空的边际。”这样的描述不仅让人感受到视觉上的震撼,也传递出一种对自然或人类造物力量的敬畏。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用来形容实物吗?”其实不然。比如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会用“他的理想高耸入云,照亮了无数人的前路”这样的句子,将抽象概念赋予具象化的高度。这种用法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更强调精神层面的宏大。

为什么“高耸入云”能引发共鸣?或许因为它唤醒了人类对“向上”的本能向往。我曾站在600米高的观景台俯瞰城市,那一刻突然理解了这个成语背后的心理机制——当渺小的个体面对巨大垂直尺度时,既会产生压迫感,又会激发突破局限的渴望。

值得注意的是,过度使用这个成语可能会削弱表达效果。就像摄影师不会只用一个角度拍摄建筑,写作时也可以尝试替换说法。例如描述现代摩天大楼时,“玻璃幕墙划破天际线”可能比直接说“高耸入云”更具画面感。这提醒我们:语言工具箱越丰富,表达就越精准。

从个人经验看,这个成语在现代语境中产生了微妙变化。以前它多用于自然景观,如今更多指向人类工程奇迹。去年参观某风力发电场时,我看到80米高的叶片在云层下旋转,那一刻突然意识到:所谓“高耸入云”,不仅是静态的高度,更是动态的能量与可能性。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真正“高耸入云”的事物时,不妨暂时放下手机,仰起头感受那份直击心灵的尺度感。这种体验或许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空间的关系——毕竟,抬头看云的时间,永远比低头刷屏的时刻更接近诗意的本质。

高耸入云的造句

  1. 造句 远看,松树高耸入云,树干挺拔,树枝一直向四周散开,就像一柄柄大伞在空中撑开,三棵松树之间的枝蔓连接着,又好似手拉手的小朋友在玩丢手绢。
  2. 造句 那座山高耸入云,好似一条腾飞的龙。
  3. 造句 选择:选择是一个崭新的开端,选择高耸入云的峭崖便需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选择波涌浪滚的大海便需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豪情;选择寒风劲厉的荒漠便需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博大胸怀。
  4. 造句 那株雪松,伸腰立枝,像一座高耸入云的宝塔,既挺拔,又茂盛,连每一棵松针都是气昂昂的。
  5. 造句 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肃穆,高耸入云。
  6. 造句 昔日纽约的世贸大厦高耸入云。
  7. 造句 这座楼真高。这座楼高耸入云。
  8. 造句 远看校园里绿树成阴花团锦簇。一座座教学楼高耸入云金碧辉煌好似一个个富丽堂皇的宫殿。
  9. 造句 这些先进的概念导致了现代摩天大楼的诞生,这是一项高耸入云的美式发明,自此也开始在其他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
  10. 造句 这棵大树高耸入云,高不可攀。

"高耸入云"的相关成语